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2021-03-13 07:42:38)
标签:

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民俗

春天

诗词

杂谈

分类: 乡情民俗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和节 

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与二月初二龙抬头一同庆贺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中和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不过当时的日期是在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相传“中和节”是唐代设立的节日,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 由于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也是民间祭社(土地神)的“社日节”,所以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等节日混为一个节日。
“中和节”主要兴盛于唐代。 中和节的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进书献种上春服,节日宴会,赐尺赐衣,献生子。
  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节日由来
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兴于长安,始于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唐德宗改元“贞元”。他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为京兆(今西安)人,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威望很高,他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德宗听了十分高兴,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德宗李适喜欢作诗,在中和节曲江宴会上,皇帝赐御制诗,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节日习俗
中和节的习俗来源于李泌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书献种上春服
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的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比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这很为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所称赞。柳宗元就在他的《进农书状》中进行了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此外,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二)节日宴会
君臣宴乐是中和节里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的机会。当时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唐德宗自己也经常在中和节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言志。《全唐诗》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其中4首与中和节有关。贞元五年的中和节是第一个中和节,节日里唐德宗大宴群臣,并且作诗抒怀,大臣们则纷纷作诗奉和。唐德宗还下诏将诗作的写本赏赐给当时在容州的戴叔伦,这样的恩宠让天下人都羡慕不已。宴会上往往有乐舞助兴,王建《宫词》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即为明证。 
宴会不仅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兴盛。梁肃的《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就记载了扬州一带的中和节宴会。当时参加的人员达百余人,“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声势浩大。宴会之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各种杂技,所谓“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歌舞管弦当然也少不了,“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与会人员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不过,官方的中和节宴在德宗皇帝驾崩不久便取消了,成为曾经亲历盛况者对往事的追忆。吕温有诗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旧节又支离。今朝各自看花处,万里遥知掩泪时。”表达了抚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三)赐尺赐衣
“裁度”,即“请皇帝赐大臣戚里尺”,也是中和节活动的重要内容。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
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和“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尺的用途是测量长短,与测量多少的量、测量轻重的衡,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掌握着确定、校正度量衡的权力,就意味着掌握着治人治世的权力。皇帝将经过校正的尺度颁赐给大臣,其实是对这种权力的一种象征性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吕颂就写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写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它们都成为皇帝赐衣赐尺的证明。
(四)献生子
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而且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就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典籍记载
“二月朔,唐宋谓之中和节。后虽不举,而民间犹以青囊五谷瓜果之种相遗,谓之献生子。”
——《中华全国风俗志》
“京师于是日(二月朔)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
——《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
“二月初一,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十余小鸡,谓之太阳糕。”
——《燕京岁时记·太阳糕》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

[唐] 李泌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
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
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
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
(缺一韵)。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纷纶:1.杂乱貌;众多貌。2.渊博。3.忙碌;忙乱。4.华美。
匝:圈。 环绕。 遍;满。
寰瀛:天下,全世界;指疆域;犹尘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

[唐] 陆复礼

春仲令初吉,欢娱乐大中。
皇恩贞百度,宝尺赐群公。
欲使方隅法,还令规矩同。
捧观珍质丽,拜受圣恩崇。
如荷丘山重,思酬方寸功。
从兹度天地,与国庆无穷。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

[唐] 李观

淑节韶光媚,皇明宠赐崇。
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工。
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同。
人何不取利,物亦赖其功。
紫翰宣殊造,丹诚厉匪躬。
奉之无失坠,恩泽自天中。

:亦作“具僚”。官员;百官。 特指一般官吏。
丹诚:赤诚之心。

匪躬: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
失坠:失去、废弛。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中和节诏赐公卿尺》

[唐] 裴度
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
荷宠承佳节,倾心立大中。
短长思合制,远近贵攸同。
共仰财成德,将酬分寸功。
作程施有政,垂范播无穷。
愿续南山寿,千春奉圣躬。

151、二月初一,二月朔日,中和节唐诗四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