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水节气

(2021-02-18 10:02:26)
标签:

初春

民俗

传统文化

诗词

美女

杂谈

分类: 乡情民俗

雨水节气


雨水2021年2月18日18时45分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七绝·雨水时节

宋:刘辰翁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减字木兰花(乙亥上元)

宋: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
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
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从教:1. 听从教导。《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2. 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楚黜教》:“ 罗 至 抚州 中途,憩息於从教 陈 姓之宅。”

3. 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

4. 从此使得;从而使。 唐 韩偓 《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 下蔡 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

5. 听任;任凭。 宋 韦骧 《菩萨蛮》词:“白髮不须量,从教千丈长。” 明 高启 《夜雨》诗:“醉来独灭青灯卧,风雨从教滴夜长。” 清 钱谦益 《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推盘:旧时称商人将自己商店中全部财产折价让与他人经营。

铜驼:1.铜铸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邺中记》:"二铜驼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脊如马鞍,在中阳门外,夹道相向。"徐陵《洛阳道》诗:"东门向金马,南陌按铜驼。"
2.即铜驼街。
3.借指京城﹐宫廷。铜驼本是洛阳之物。当初,汉皇铸造铜驼一对,精工巧细,堪为极品,因此铜驼伫立之处便被称为铜驼街,慢慢地称为洛阳城中最繁华的街道。"金马门前集群贤,铜驼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是为太平盛世的绚丽典范。铜驼同时也喻兴亡。

4. 《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来,索靖的预言果然应验。公元291年(太康十二年),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朝政昏暗,各方争战不休,持续时间长达16年,都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
故老:1、元老;旧臣。2、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3、.前朝遗老。 4、泛指老人。

雨水节气

雨水节气

《七绝·雨水》
宋:刘辰翁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雨水节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