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瞬间变化为常态
(2009-05-18 12:11: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 |
观当前的楼市,以及买方和卖方研究机构的观点,我不禁再次担忧,这些并不尽责的研究员和资本掌握者陷入了选时选势的泥沼。
在2007年的喧嚣之后,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在反省,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反思为什么没有在市场鼎盛时候全身而退,却不曾从供需格局的可能性的变化以及宏观大背景去考虑自身知识点的贫溃。
就实而论,2007年以来的整个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同样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同样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而由于我的资本大部分投注于股权领域,而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带来公允市值变化并不是过分关注,当然免不了一些好事的好友们替我惋惜,“若是在2007年国庆前后卖了,又在2008年国庆前后大举建仓,资本市值会增益多少啊?”
凭心而言,作为一个投身市场的老手,宏观调控初露端倪之后,该做的自然是从股市中全身而退,而在意识到经济环境过于恶劣,政府不得不救市,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的方向必将出现根本性的转折时候,当然是全仓或大半仓位的进驻。
然而,对于一个市场参与者而言,纪律比选时选势却更为重要,丢了纪律即使是赢得了一时,却也意味着日后更多失败的几率。
更何况这部分的头寸在入市之初的宗旨便是股权投资和陆续不间断投入,而另外一小部分的资本自然是可以从容操作,根据整个宏观经济的背景而动,却很少依赖股市热点的变化而动。
扯远了,回到文题,太多的人们以瞬间变化作为常态来考虑自己的资本操作了。
人们可以把2007年的火爆房市的交易量作为常态去高估企业和市场的估值水平,也可以把2008年的冷清房市交易量作为常态去贬低企业和市场的估值水准,而如今则又把压抑了许久的交易冲动当作市场常态,这不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冷静思考者所应当得出的结论。
人们无视被人为压制的市场需求,动辄以2008年最萧条的销售月份作为楼市去库存化的计算依据,包括许多大型房企同样如此。
2009年春节前二手房井喷,春节后新房紧跟着交易量大增,在某些城市的热点项目,销售数据已经可以媲美2007年最火爆的那段岁月。
可是,我们真的能以瞬间的交易数据判断整个楼市么?
作为大宗消费品,我们或许更应当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得出整个楼市在正常及合理的市场状态下的去库存速度,再结合土地市场和新开工量的变化,这也是我在今年春节前判断楼市的真正供需平衡点应当出现在2010年春节前后,假如市场转暖则可能前移至2009年国庆的原因。
无奈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参与者并不以为然,而将一个企业和市场的公允价值置于市场的短期变化之上。
这也是细心的投资者可以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同一个研究机构,针对同一个企业,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连续推出截然不同的投研报告,而除了企业和行业的基本面并未有太大的变化之外,更多只是跟随着股市的变化而对PE、PB值作出市场预期变化值的判断。
这便是我们所面对的大部分的研究机构的水准和职业操守。
By 逍遥狂客 200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