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式的投资并不适合每个投资者(一)
(2008-07-02 19:19:43)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 |
昨日的博文《投资者希望自己是博尔特还是黄永祚? 》后面一些评论总算是多了一些互动式的交流,这让我感到是满心的欢喜。
我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阅读时候不管是欣赏或是指责我的文章的朋友一定要抱定我写一系列文字时候的宗旨——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是一件极其个人化的事,虽然有博友让我对东方港湾的但斌的理念做一些评论,但我想,我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完全洞察但斌的投资理念和学识范围,在这样的前提下,仅仅凭借寥寥数语毫无任何可以作出评价的论据。
如果诸位博友感觉能完全读懂但斌的投资逻辑,并能在他的个人角度去体会他的操作,那么还请不吝赐教。
至少,从各种角度而言,我本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其实,一贯以来,我写一系列文字的中心点异常明确,可惜总有很多博友仅仅凭借一两篇文字就断章取义,不能不发出一声长叹。
我对投资的理解非常简单,我所希望获得的增益来源也相对明确。
我要复利,可以标准化不断复制的利润,这或许可以是对麦当劳、肯德基等标准化连锁的参照。
当一种盈利模式被证明是正确的,我就忽略其中的泥泞与坎坷,让一个个结果不断复制,就这么简单。
同样,我所获得的增益来源也绝对不是那些每日在股市中搏杀的投资者所亏损的钱,从根本上我并不指望从这个股市直接获得盈利,我所希冀的全部利润来源于一个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这或许才是我与很多投资者从操作上极其本质性的不同,很多人将我归纳为价值投资,而我自己倒无所谓,但从一开始我就在博客左栏的简介中说到,我更崇尚和推广一种实业化的股权投资。
我的投资理念就是发掘一个优秀的,或者即将优秀的企业,并使用随时有钱随时买的策略将自己的持仓成本降低到市场均价以下,而根据金融市场的定义,从较长一段时间的周期来看,市场的均价应该略等于公司的价值。
那么,很多投资者就会质疑,怎么可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来做到随时有钱随时买?
这个也是我在早期的博客中经常重点强调,而又被许多新博友所忽视的,一定要闲钱投资。
我们必须保证这笔钱是可以3年、5年,甚至是10年都完全可以不动用的资金。
另外,对于资产的配置也是老生常谈,一定要考虑到风险的承受能力,适当考虑现金流性质的企业。
比如说长江电力,从日后的增长来说,如果只是长电的主业,充其量只是一个债券性的行业罢了,并不能构成对我的足够吸引。
但正因为其日后庞大无匹的现金流提供,完全可以满足我对日后现金的渴望。
至于长电的投资能力,我并不介意,与其让长电的管理层拿钱去投资,不如干脆现金分红给我,我自己拿去选择投资猎物。
比如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国债、企业债等都归属于现金流资产。
另外,在投资的规划方面,股权持有、周期性投资、行业战略博弈、公司前景博弈都根据适当的风险喜好而做一定比例的规划。
当然,如果我是一个完全依赖股市投资获得生活来源的话,那么我一定不可能这么做,因此我可以凭借我的职业、我的文字不断获得资金和生活来源。
再回到对投资的理解,我想,或许是我比较愚钝,在股市里实战了17年还多,甚至在沪深股市诞生前就极其喜好阅读各类商战、股权大战的书籍,在这么长的时间周期内,我仍然未能有效捕捉能对价格高低确定性的判断逻辑。
正因为个人资质有限,所以,我只能将我的投资范围缩减到我的能力圈范围,做我判断非常明确的确定性的投资,利用这个确定性不断复制。
当然,由于认识观、世界观的不同,或许我本人的认识逻辑与很多博友有本质的不同,比如说对房地产这个行业一样。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GDP增长大致保持在10%的复合增长;同样,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房产行业容量也大致保持在两倍于GDP的增量,也就是说20%的复合增长。
我们假设一个企业能够获得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那么在房地产行业中就能得到20%的平均复合增长。
其中的优质企业再次双倍速于行业均值的增长,在目前看来似乎并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
既然如此,那么我假设能获得一定时间内40%的增长,我已经非常满意了,假设某些年景中,伴随着行业的容量停滞增长,甚至是倒退,这些优秀公司的增长率也出现了衰减,但并不能影响我对长时间之后的结果的预期。
既然结果是确定的,那么,整个过程如何,我并不太介意。
今天暂且写到这里,有时间改天继续展开论述。
By 逍遥狂客 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