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丽约评课稿《月相变化》

(2016-01-20 20:28:33)
分类: A3-B5/B6/B7-C6/C7/C8(3)

《月相变化》评课稿

                    杨丽约

林老师这节《月相变化》环节设计清楚,思路清晰,很好的用模拟实验建构本课的概念,从整个系统角度来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一、灵活处理教材

本课时教学设计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学生认识宇宙空间的开始。前一节,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的卫星——月球,本课将继续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月相的变化。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剪月相,给月相排序,第二部分是模拟实验,第三部分是观察白天的月相。可我们从本节课堂上来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束缚,把课调整为两部分画月相和模拟实验,而且课前把学生的座位设计了一番,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且把学生的探究空间大大加强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小学科学课标中所体现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这么一个教材观。

二、.关注学生前概念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应该要去了解学生这张纸上画了什么,前概念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通常以他们的生活常识为主,由于学生受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使得他们难于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思维研究问题。因此,这些生活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和理解世界得出的结果,是学生理解新事物的基础。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感知基础,在课前让学生画月相,并比较大家手中的月相,再根据经验知道平时月亮的形状各不相同,从而构建起本课的“月相”这个概念。接着,林老师又让学生针对月相提问题,梳理问题,“月相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自然过渡到用模拟实验来观察月相变化。

三、.注重模拟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林老师就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掌握“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和“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科学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