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群老师“
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2014年9月15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是最关键问题。
1.加强备课管理,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备课,是衡量教师师德的主要标准。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备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工作是教师最经常、最大量的工作,对这些工作是充分准备、一丝不苟呢,还是马虎从事,应付了之呢,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的主要标准。要教好课,就得先备好课,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是如此,对老教师也不例外。
备课,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有人会觉得,大学毕业,对小学的这些简单知识,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记得有句行话叫做“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不要说现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不少的新知识摆在我们面前,就算是所谓的旧知识也要我们去学习、去认识。例如相关文言知识,退一步来说,教师即使把自己懂得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讲一遍,学生也不一定就懂。这是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怎样教的问题,讲得雅致一点,就是一个教学艺术问题。因此怎样上好一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更要必须周密考虑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这就得认真备好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小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二次备课”显得更为重要,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的集体备课,也就是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主要是在第一次备课后,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在学习班里我们区教科局吕雪娟主任的教学讲座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正所谓: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
坚持课堂管理目标原则。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部分教师由于忽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课堂管理的制约作用,在课堂管理上往往就无所适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导致课堂管理流于形式主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要求学生对规章规则的服从,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处理学生消极行为上,更多地关注程式化的问题解决和课堂秩序的规定性。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只能“戴着枷锁跳舞”,并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新课改要求构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
首先,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管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其次,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那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那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