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2014-05-15 16:58:42)
标签:
情感 |
分类: A3-B5/B6/B7-C6/C7/C8(3) |
小巨校区:卢洁素 2014、5
1、要牢牢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真正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阅读课文,而且是第一次出现在学生的课本上。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写了哪些内容。李靖老师在课的开始就点明了这一点。
初读部分的反馈时,李靖老师指导得不够到位。因为初读的反馈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学会梳理文本、提高概括的能力。而李靖老师在学生初读结束,抛出问题:信中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问题抛得很好,但是指导反馈时,处理得不够到位。
师:信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看到爸爸的遗体回来了,我感到非常的难过。
师:你能读读相关的内容吗?
生1:开始读文。
师:是啊,他回忆了爸爸牺牲时,我们无比悲痛!板书:(牺牲
生2:直接读第一小节。
生3:直接读文
2、一切教学手段要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不应本末倒置。要关注文本的字、词、句、段,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读。
就如王老师所说的:应该是先引导孩子品词,只有品好词语,体会意境才能读好句子,然后在一遍一遍的回读得到情感的升华。“钉,实打实地钉啊……”接着回读这段话。“蓝盔、遗体、征衣”这些都是父亲的遗物啊,细细地品味以后第二次回读。随后联系“约定”,这是怎样的约定啊?第三次回读。回忆和爸爸的生活,在整堂课上显得有些拖沓,况且也不是文章的重点,可以删去。
3、文本应该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要吃透教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