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慧词》和徐自华其人

标签:
忏慧词徐自华秋瑾陈去病孙中山南社文化 |
分类: 辛亥百年 |
现将徐自华和《忏慧词》五段合并成一文,重新命题为“《忏慧词》和徐自华其人”。此文在文字上略作了修正,纠正了前文中的错误和错别字。并删除前文。
前文①提及,在北京老屋发现母亲手抄的《忏慧词》。外公陈去病于戊申年即1908年曾作《忏慧词序》,柳亚子也有《百字令》题《忏慧词》,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作为《百尺楼丛书》铅印出版。母亲于五、六十年代手抄全本《忏慧词》,具体为何抄,不得而知也!或家中有之,她为怀念寄母之情而抄之,或从别处借来抄之。总之此书印数不多,据说北京图书馆没有,国内其它图书馆亦很难找到了。幸而在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是郭延礼先生辑校的,他把徐忏慧的诗、词、文按编年类别重新编排。徐自华老家桐乡的闻海鹰女士给我发来了其中“卷三部分-词”的目录,我初步对照了一下,发现前31首词目录次序和我母亲的手抄本一致,但从32首后的次序就不一样了,有几首写给陈去病、余十眉、我母亲、何香凝等人的,明显是1909年后写的,并不在母亲抄写的《忏慧词》之中。我把手抄稿发给了南社学者郭长海教授,他仔细和《徐自华诗文集》的卷三部分对照,发现大部分一致,他告诉我是郭延礼先生把从《南社丛刻》等集子里收集到的徐自华的词也放入到该部书中,所以多了一些。因而我们认为我母亲抄录的48首词的这份应该是《忏慧词》的原版。后来我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网》中查得吴世昌《清人词目录》的“别集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忏慧词 钞本一册 附度针楼遗稿
“浯溪徐自华寄尘著,女儿馨丽校刊。自华嫁梅氏,夫早世,归家养母,与桐城吴芝瑛齐名。其词为吴江陈去病刊于百尺楼丛书。陈序作于光绪戊申(一九〇八),而此本则为汝荫钞于辛未(一九三一)。前又有吴江柳弃疾安如及山阴诸宗元贞壮题辞。徐一孀妇,而集中如《金缕曲·送秋璿卿妹之沪》、《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抚时感事,语多慷慨,反胜同时词人之专咏红情绿意者,其得盛名,良有以也。”此钞本表明是母亲校刊的,但不知和这次发现的母亲手抄的《忏慧词》是否为同一版本?还有待查证。 另外我舅处还保留一本1949年后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忏慧词》,也有待对照。
1981年秋瑾墓
http://s11/middle/590f5aadga538e504852a&690
辛亥革命后1913年6月重建的秋瑾墓
http://s5/middle/590f5aadga538e7adb0d4&6901908年8-9月(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墓亭建成之时的秋瑾墓。
http://s12/middle/590f5aadga538e8bf64fb&690
1908年7月徐自华、吴芝瑛建造的秋瑾墓.
http://s6/middle/590f5aadga538fea5d0c5&690
陈绵祥的《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手迹
《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
岁月如流,秋又去、壮心未歇。难收拾、这般危局,风潮猛烈。把酒痛谈身后事,举杯试问当头月。柰吴侬,身世太悲凉,伤心切。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身后事】1907年秋瑾就义前,曾两次向徐自华瞩托,愿“埋骨西泠”。
【柰】我母亲抄写为“柰”,古同“奈”,怎样,如何。
【吴侬】吴语称己称“你”皆为“侬”。这里相当于“我们”。
【金瓯】黄金之瓯,多用以喻国家疆土之完固。“叹江山已是金瓯碎缺”对应秋瑾的名句“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蒿目】极力远望。《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吾侪】吾侪(chái柴):我辈、我等。
【炼石效娲皇】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
【天阙】古时宫门外有双阙,故常称帝王的居所或朝廷为天阙。这里指江山社稷。
《金缕曲》(送秋璿卿妹之沪时将赴揚州)
送子春申去,好无聊,做愁天气,风风雨雨。萍梗江湖成浪迹,十事九同意忤;谁解得、用心良苦。仆仆尘劳嗟不已,问今宵,别后何时聚?君去也,留难住。
【金缕曲】金缕曲是词牌名,因宋代词人叶梦得《贺新郎》词有“谁为我唱金缕”句,而名金缕曲。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压韵。参见苏轼《贺新郎》。又名《贺新郎》、《乳燕飞》、《貂裘换酒》。
【送秋璿卿妹之沪时将赴揚州】这首词作于1906年秋。该年夏,秋瑾(字璿卿) 离浔溪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自华与其妹蕴华均捐款资助。九月二十九日 (农历八月十二日),徐自华的父亲病故,秋瑾到浙江石门吊唁,临行时自华以《金缕曲》相赠。秋瑾原拟赴扬州游览,未果,仍留在上海(见秋瑾年谱(1906年-1907年)陈象恭)。词作蕴藉委婉,情真意切。
【春申】春申江,亦即黄浦江。
【临岐】临别。岐,岐路,岔道,此指二人分手处。
【鱼素】即书信。
【烟景】春天的美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招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虹桥】在扬州,近瘦西湖,亦称红桥,为游览胜地。
【劳我蒹葭秋水感,望伊人不见知何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用这个典故指慕念异地的友人。劳,忧愁,愁苦。蒹葭(jiān jiā尖夹)秋水感,指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明月生南浦》
中元之夕,独坐望月,家妹既病,又闻侠耗,.怆然感怀。回忆前游,恍若梦寝,书寄巢南。
莲衣初褪秋光早,云破长空,又见蟾光皎。别后益怜相聚好,西湖放掉烟波渺。
【明月生南浦】词牌名。蝶恋花别名。、一名《一箩金》,《黄金缕》,《凤栖梧》,《鹊蹋枝》,《卷珠帘》,《鱼水同欢》,《细雨吹池沼》。全词上下两片,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中元之夕】我母亲手抄的是“中秋之夕”,据前后词的日期判断似乎是“中元之夕”(1907年8月23日)。徐自华有另一首词《满江红》写于中秋。查《陈去病全集》、郭延礼的《徐自华诗文集》该词为“中元之夕”。
【巢南】指陈去病,巢南。
【蟾光】指月光。
《满江红》 有序
【又是中秋,忍独看今宵月色。】对应秋瑾词《满江红》有“客里中秋,大好是庭前月色。想此夕平分秋景,桂香催发,
斗酒休辞花下醉,双螯喜向樽前列。算蟾光难得似今宵,清辉澈。
【璿卿】秋瑾,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
《金缕曲》
【金缕曲】母亲手抄《忏慧词》为《金缕曲》,郭延礼的版本为《前调》送巢南之粤。
【罗浮】罗浮山,岭南名山,堪称“岭南第一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史上道、佛、儒三家长期在此繁衍共存,历代名人墨客也慕名而来,并在罗浮山留下了众多赞誉的题词石刻、诗篇佳作和名胜古迹。
《金缕曲》春江即事 有序
【无畏】指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别号左庵,后又号光汉,无畏,金少甫,激烈派之第一人等,江苏仪征人。清末明初故文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志剑】即何震,原名何班,字志剑,出生书香世家,江苏仪征名门何承霖的女儿;清末民初国学大家刘师培之妻,能写诗作画的才人美女。
【曼殊】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天笑】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等。著名报人,小说家。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 1973年在香港逝世。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秋枚】邓实(1877~1951) 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屏子】朱少屏(1882—1942),原名葆康,字少屏,号屏子,上海人。南社社员。早年留学日本,1905 年加入同盟会。1906 年冬,朱少屏在秋瑾、陈天华等的倡导下回国,他与高旭创建健行公学。健行公学实为同盟会江苏分会之外围组织。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朱少屏应孙中山之邀,来南京襄组总统府,任秘书。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朱少屏回到上海,参与创办《太平洋报》,并在《生活日报》、《中华日报》等处任职。1916 年起,朱少屏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主持会务达20余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恰值在他任时。1942年4月17日被日寇杀害于菲律宾。1947年7月7日,其遗骸运回国内,安葬在南京雨花台。
【嘐公】沈砺(1879~1946),字勉后,号道非,别署嘐公,朱泾人。祖上原居枫泾南镇(原属浙江嘉善县魏塘镇,因此其作品常署名为“魏塘沈砺”,南社社员。
【千里】杨千里,名天骥。粹卿子。江苏吴县人。清光绪六年生 (1880)。光绪二十八壬寅优贡。家学渊源,精习楷法,迨长,於秦篆汉隶、章草、魏晋诸家,无不窥其堂奥。晚年益精进,挥洒自如,神完气足,於秀丽中饶 有金石气。所作诗词,清新飘逸,别饶意趣。兼工治印。历任龙门师范学堂、中国公学、及复旦公学教员、暨行政院交通部秘书、教育部视学、监察院秘书、无锡、吴江等县县长。
【楚伧】叶楚伧(1887-1946) 著名的南社诗人,国民党元老,政治活动家。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连任过三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原名宗源,以字行,别字(笔名)小凤。江苏吴县人。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
【亮奇】林寒碧,徐蕴华丈夫,子景行,他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的堂弟,民国初年诗文誉满诗坛与新闻界,因反袁而避难辽东,1916年回沪后不幸车祸罹难。
【小淑】徐蕴华,字小淑,号双韵。南社女诗人,徐自华之妹,当年她们俩姐妹慷慨解囊帮助秋瑾闹革命,后来又为就义后的秋瑾奔波,这是一对革命的姐妹。
【馨丽】陈绵祥(1900-1985),字亨丽,馨丽,号希虙(同“伏”),南社女诗人。陈去病长女,徐自华寄女。
《百字令》
题寄塵女士忏慧词用定庵赠归佩珊夫人韻
奇才如许,有青陵帐外,谢家琼树。生小语儿溪畔路,弄月评花闲住。漱玉新词,断肠旧恨,谁辨今和古?娥眉绝世,人间脂粉如土。
吴江柳棄疾 安如
【谢家琼树】琼树,玉树也。琼,玉之美好者。“谢家玉树”明·沈宜修《临江仙》词:“暮寒庭院遍琼瑶,谢家芳玉树,相对在梅梢。”
【语儿】桐乡周时名御儿,属越国。西汉时,御儿又称语儿。语儿溪、浯溪指徐自华出生地。
【漱玉词】为李清照的词卷。“漱玉新词,断肠旧恨,谁辨今和古。”这里柳亚子高度评价《忏慧词》为《漱玉新词》,可与李清照词媲美。
【断肠】指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这里柳亚子高度评价《忏慧词》可比美《断肠词》。
1909年11月13日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发起,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成立了南社,南社意曰“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③”南社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藉诗文掀动革命风潮,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编辑出版同仁刊物《南社丛刻》。徐自华和徐蕴华姐妹是早期加入的南社成员,发表了很多诗词在南社的刊物上。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徐自华在杭州召集秋社同人募资重营秋瑾墓,亲自担任营葬事务所主任。她发布《西泠重兴秋社并建风雨亭启》,为重兴秋社事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寻求支持,并上书省议会提议迎秋瑾遗骸还葬西湖。1912年12月由陈去病赴湘迎回秋侠灵柩,徐自华则亲自指挥,营建新墓和风雨亭,并整修秋祠,作为秋社的活动场所。孙中山先生于12月9日抵杭,由陈去病、徐自华和浙江省都督朱瑞陪同前往秋社祭悼秋瑾,并撰挽联一幅:
江户矢丹忱,垂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http://s10/middle/590f5aadg76ec1b8861e9&690
孙中山祭奠秋瑾烈士墓幷参加秋瑾追悼大会
前坐左二起:屈文六、孙中山、朱瑞(介人);下站左起:陈去病、范君、张心抚、陆绥之、梁立屏、陈笠涣、陈文科、徐景庼、禇辅成、姚勇忱、陈其美、朱君、陆查生、陆厚夫、徐自华、徐景庼夫人、武向梅。
孙中山并当即允诺任“秋社”名誉社长,徐自华为社长。鉴湖女侠是一面革命的旗帜,革命者仰慕,而守旧者嫉恨,之后,随着政坛风云和外敌入侵,秋墓和秋祠又屡受祸害,这里就不细述了。
徐氏姐妹后来均献身教育,特别关注女子教育。1913年徐自华按照孙中山的建议到上海接办“竞雄女学”,这所学校是1912年7月,由革命党人王金发、姚勇忱创办的,以此纪念秋瑾(秋瑾字竞雄)。在她执掌该校后,惨淡经营,将小学扩充为中学及师范学校,学生也从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聘请陈去病、胡朴安、黄宾虹、叶楚伧等名师执教。家母陈绵祥一直就读该校,后毕业于竞雄女校师范并留校执教。而徐自华在执掌该校15年后,交由秋瑾之女王灿芝接管,又将女侠遗物翡钏留置校中,使后人睹物思人,以志不忘。她自己年老多病,则回杭主持秋社,历经艰辛,使秋社、秋祠得以保存,63岁卒。
徐自华一生任侠好义,赞助革命。秋侠创办《中国女报》缺乏经费,徐氏姐妹立马资助1500银元。秋侠组织浙江起义缺乏军饷,徐氏姐妹典尽妆奁饰物,得黄金30两捐奉。让秋瑾十分感动,自手腕褪下双翠钏相赠,说:“事之成败未可知,姑留此以为纪念。”临行,又以如遭不幸请“埋骨西泠”相嘱。徐自华闲暇时喜吟咏,著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与徐小淑的《双韵轩诗稿》同为后人所重。柳亚子评其词可与李清照、朱淑真的词媲美。徐蕴华(小淑)女士是1962年去世的,她见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晚年,仍竭力收集整理秋瑾烈士的史料,撰写《秋瑾烈士史略》,并在杭州西湖小学的墙壁中,找到了抗战时掩藏的“三绝”墓碑。周永珍女士在参与编辑《柳亚子文集》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后来当她看到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时,深感“双璧缺一,甚为憾事”,于是在徐蕴华女儿林北丽女士的全力协助下,多方查找,广为搜集,在1999年编辑出版了《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使人称“玉台二妙”的徐氏姐妹的诗词得以流传后世。
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