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aih
caih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7
  • 关注人气: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忏慧词》和徐自华其人

(2011-06-09 03:30:41)
标签:

忏慧词

徐自华

秋瑾

陈去病

孙中山

南社

文化

分类: 辛亥百年

现将徐自华和《忏慧词》五段合并成一文,重新命题为“《忏慧词》和徐自华其人”。此文在文字上略作了修正,纠正了前文中的错误和错别字。并删除前文。   ---  蔡恒胜2011/06/08

前文提及,在北京老屋发现母亲手抄的《忏慧词》。外公陈去病于戊申年即1908年曾作《忏慧词序》,柳亚子也有《百字令》题《忏慧词》,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作为《百尺楼丛书》铅印出版。母亲于五、六十年代手抄全本《忏慧词》,具体为何抄,不得而知也!或家中有之,她为怀念寄母之情而抄之,或从别处借来抄之。总之此书印数不多,据说北京图书馆没有,国内其它图书馆亦很难找到了。幸而在1990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是郭延礼先生辑校的,他把徐忏慧的诗、词、文按编年类别重新编排。徐自华老家桐乡的闻海鹰女士给我发来了其中“卷三部分-词”的目录,我初步对照了一下,发现前31首词目录次序和我母亲的手抄本一致,但从32首后的次序就不一样了,有几首写给陈去病、余十眉、我母亲、何香凝等人的,明显是1909年后写的,并不在母亲抄写的《忏慧词》之中。我把手抄稿发给了南社学者郭长海教授,他仔细和《徐自华诗文集》的卷三部分对照,发现大部分一致,他告诉我是郭延礼先生把从《南社丛刻》等集子里收集到的徐自华的词也放入到该部书中,所以多了一些。因而我们认为我母亲抄录的48首词的这份应该是《忏慧词》的原版。后来我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网》中查得吴世昌《清人词目录》的“别集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忏慧词 钞本一册 附度针楼遗稿

“浯溪徐自华寄尘著,女儿馨丽校刊。自华嫁梅氏,夫早世,归家养母,与桐城吴芝瑛齐名。其词为吴江陈去病刊于百尺楼丛书。陈序作于光绪戊申(一九〇八),而此本则为汝荫钞于辛未(一九三一)。前又有吴江柳弃疾安如及山阴诸宗元贞壮题辞。徐一孀妇,而集中如《金缕曲·送秋璿卿妹之沪》、《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抚时感事,语多慷慨,反胜同时词人之专咏红情绿意者,其得盛名,良有以也。”此钞本表明是母亲校刊的,但不知和这次发现的母亲手抄的《忏慧词》是否为同一版本?还有待查证 另外我舅处还保留一本1949年后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忏慧词》,也有待对照。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浙江崇德县石门镇人(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秋瑾的义姐和挚友,著名南社女诗人。女侠秋瑾殉难绍兴轩亭口后,徐自华不顾个人安危,风雪渡钱塘,夜入文种山,收取遗骸归葬西湖;后来秋墓被平,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又请我外公千里赴湘,将秋瑾的灵柩迎回杭州,二葬秋侠,以圆秋瑾的“埋骨于西泠”之愿。前几年我曾到访杭州西泠桥南的第十次迁徙而重建的秋墓瞻仰吊唁,拍照留念(见下图):新墓墓基高2米,米黄色花岗石贴面。墓座上端汉白玉石雕秋瑾烈士塑像,高2.7米,头梳髻,眼望西湖,上穿大襟唐服,下着百花齐放褶散裙,左手插腰,右手按剑,端庄英武,潇洒飘逸。墓座正面镶嵌大理石碑石,是孙中山先生当年挽悼烈士的题字,上款鉴湖女侠千古,中题巾帼英雄,下款孙文;墓座背面是秋瑾生前知己徐自华、吴芝瑛题书的《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记录了秋瑾的一生。据说两块墓座碑石均是旧墓原物。即将整修的墓碑就是当年徐自华、吴芝瑛等人所立的墓碑原碑———碑高107厘米,宽50厘米,碑文直书,分三列,列20行,行13字,行书。当时由徐自华撰写、吴芝瑛书写的碑文、加上金石名家胡菊龄篆刻的墓碑,号称三绝。可我看到的碑文已出现了风化现象,字迹模糊。新墓前也没有任何说明,以致有路过的青年人问这是谁啊?当然更不会知道徐自华、吴芝瑛等人了。

  徐自华撰写的秋瑾墓碑转换成的简体文字版如下:

  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君讳瑾,字璿卿,又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越之山阴人也。家世仕宦。少长闽中,复随父湖湘,适湘乡王氏。生平慷爽明决,意气自雄,读书敏悟,为文章,奇警雄健如其人,尤好剑侠传,慕朱家郭解为人。丰貌英美,娴于辞令;高谭雄辩,惊其座人。自以与时多迕,居常辄逃于酒。然沉酣以往,不觉悲 歌击节,拂剑起舞,气复壮甚。所夫固纨绔子,至是不相能。

  值庚子变乱,时事益亟。君居京师,见之,独慨然太息曰: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洎甲辰夏,乃东渡海赴日本肄业。稍暇,与其同志重兴共爱会,而己为之长。誉日鹊起。东国留学慕君者众,每际大会,辄以君一得临莅为荣。而君亦负奇磊落,往会,则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悲感激切,荡人心魂。人之闻者,未尝不泣数行下,而襟袖为之渍也。又好节己费以助人学,从之游者莫不叹服。

 居东二载,而取缔事起,学子骚然,君以外权之横,不忍独留,亦导同志拂衣归。归益引女学为己任,提倡不遗余力。主讲浔溪学校,教育弥至。有吴生者,艰于资,将中辍,君深慨之,挈往海上,俾成业焉。因留办《中国女报》,冀以少警聋瞽,而闺阁荏弱,匡助不闻,经费坐支绌。君经营罔倦,编纂益力,并日冒风雪走求援助,栖不以为苦。乌乎!洵可谓热心公益而厉世摩钝者矣。以母丧,乃暂还越,后乃往来吴越间。至丁未五月,皖中事起,而君方自沪归,居大通学校。大通者,徐锡麟所兴创,而君素赞成之者。故浙大吏谓君同党,遽杀之,时六月六日也,年仅三十有三。乌乎惨已!

  迹其行事,不拘小节,放纵自豪,喜酒善剑,若不可绳以理法,然其本衷,殊甚端谨;在稠人广座,论议锋发,志节矫然,人辄畏重之,无有敢一毫犯其词色者。虽爱自由,而范围道德,固始终未尝或逾者 也。徒以锋棱未敛,畏忌者半。乌乎!此君之所以死欤!尝生子女各一,今在湘中。

  后七阅月,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狱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谨表。

http://s6/middle/590f5aadga538e06d0e75&690
1981年秋瑾墓
http://s11/middle/590f5aadga538e504852a&690

辛亥革命后19136月重建的秋瑾墓

http://s5/middle/590f5aadga538e7adb0d4&690

19088-9月(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墓亭建成之时的秋瑾墓


http://s12/middle/590f5aadga538e8bf64fb&690

19087月徐自华、吴芝瑛建造的秋瑾墓.

    徐自华1873424日生,父杏柏封奉政大夫,晋封通奉大夫、石门(桐乡)县商务会长,工诗词。祖父亚陶,进士,官拜刑部郎中、安徽庐州知府,工书画诗词。自华五岁就读,十岁即吟咏,后改学唐人近体,博通经史,尤工诗文词。十二岁便作《菩萨蛮》(巢湖舟中守风):“连潮怒吼东风急,推蓬倚处愁如织。两岸苇萧萧,乡关望眼遥。石尤何太苦,抵死留人住。更有助凄清,江州寒雁声。”二十岁,嫁湖州南浔梅韵笙。生一子一女,婚后七年,夫亡,又未几,儿女相继夭亡。年少寡居,以诗赋自遣,并专志树人,任“浔溪女学”校长。与秋瑾相识于1906年,时正值秋瑾二次从日本归国,经嘉兴光复会会员褚辅成之荐、到南浔“浔溪女学”任教,两人一见如故,遂订生死之交。由秋瑾介绍入光复会,自华年长称盟姐,秋瑾为盟妹。后我外公陈去病去南浔访秋瑾,始识徐自华。“徐自华之走出闰房,乃受秋瑾启迪和影响极深,而后半生给她事业、精神上全力支持帮助者,实无过于陈巢南了。 1908陈去病再访徐自华,自华展示写的词与陈鉴赏,陈写了《忏慧词序》,并为徐出版了《忏慧词》。

    《忏慧词》中有一首《满江红· 感怀用岳武穆韵》,有人解释写于秋瑾就义后,自华满腔悲愤和伤感,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韵写成。上阕悲壮谈秋瑾身后事,下阕感蒿目时艰,风格悲壮、凄凉。不过我认为可能写于秋瑾与徐自华订“埋骨西泠”之约之后和秋瑾就义之前的1907年春,原由后叙。下面请读者先鉴赏:

http://s6/middle/590f5aadga538fea5d0c5&690
陈绵祥的《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手迹

 

《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

岁月如流,秋又去、壮心未歇。难收拾、这般危局,风潮猛烈。把酒痛谈身后事,举杯试问当头月。柰吴侬,身世太悲凉,伤心切。            亡国恨,终常泄;奴隶性,行看灭。叹江山,已是金瓯碎缺。蒿目苍生挥热泪,感怀时事喷心血。愿吾侪、炼石效娲皇,补天阙。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身后事】1907年秋瑾就义前,曾两次向徐自华瞩托,愿“埋骨西泠”。 
【柰】我母亲抄写为“柰”,古同,怎样,如何。
【吴侬】吴语称己称“你”皆为“侬”。这里相当于“我们”。 
【金瓯】黄金之瓯,多用以喻国家疆土之完固。“叹江山已是金瓯碎缺”对应秋瑾的名句“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蒿目】极力远望。《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吾侪】吾侪(chái):我辈、我等。
炼石效娲皇】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
【天阙】古时宫门外有双阙,故常称帝王的居所或朝廷为天阙。这里指江山社稷。 

    上面谈了我认为《满江红》写于秋瑾就义之前。从母亲手抄的《忏慧词》次序看,该首词《满江红》排在《金缕曲》(送秋璿卿妹之沪时将赴揚州)之前,更在秋瑾遇害,徐自华闻噩耗后所写的另一首词《明月生南浦》之前。秋瑾离开“浔溪女学”赴上海筹创《中国女报》,应在1906年夏。而《金缕曲》(送秋璿卿妹之沪时将赴揚州)是徐自华父亲病故,秋瑾到浙江石门吊唁,临行时自华以《金缕曲》相赠,时为1906929日。所以《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似乎写于秋瑾与徐自华把酒痛谈身后事,相约“埋骨西泠” 之后。“这般危局,风潮猛烈。”应该是谈当时的时局,而不是“秋瑾就义后,浙江各地的光复军馀部和会党纷纷举事,要为秋瑾报仇。”的风潮。秋瑾是1907715日(农历六月初六)殉义于绍兴轩亭口,是时,徐自华正应女友之约避暑西湖,书约秋瑾唔杭,书发而噩耗至,自华恸哭致疾,当即发文祭告。后又作《明月生南浦》词一阙。下面让我们共同鉴赏这二首词,就对1906年至1907年这一段时期有个了解。

 

《金缕曲》(送秋璿卿妹之沪时将赴揚州)

送子春申去,好无聊,做愁天气,风风雨雨。萍梗江湖成浪迹,十事九同意忤;谁解得、用心良苦。仆仆尘劳嗟不已,问今宵,别后何时聚?君去也,留难住。  临岐记取叮咛语,慎风霜、客中珍重,勤传鱼素。闻说扬州烟景好,载酒虹桥秋暮。有几许,豪游佳句。劳我蒹葭秋水感,望伊人不见知何处?空目断,江南路。

【金缕曲】金缕曲是词牌名,因宋代词人叶梦得《贺新郎》词有“谁为我唱金缕”句,而名金缕曲。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压韵。参见苏轼《贺新郎》。又名《贺新郎》、《乳燕飞》、《貂裘换酒》。

送秋璿卿妹之沪时将赴揚州】这首词作于1906年秋。该年夏,秋瑾(字璿卿) 离浔溪到上海创办《中国女报》,自华与其妹蕴华均捐款资助。九月二十九日 (农历八月十二日),徐自华的父亲病故,秋瑾到浙江石门吊唁,临行时自华以《金缕曲》相赠。秋瑾原拟赴扬州游览,未果,仍留在上海(见秋瑾年谱(1906-1907年)陈象恭)。词作蕴藉委婉,情真意切。

春申】春申江,亦即黄浦江。

临岐】临别。岐,岐路,岔道,此指二人分手处。

鱼素】即书信。

烟景】春天的美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招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虹桥】在扬州,近瘦西湖,亦称红桥,为游览胜地。

劳我蒹葭秋水感,望伊人不见知何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后用这个典故指慕念异地的友人。劳,忧愁,愁苦。蒹葭(jiān jiā尖夹)秋水感,指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明月生南浦》

中元之夕,独坐望月,家妹既病,又闻侠耗,.怆然感怀。回忆前游,恍若梦寝,书寄巢南。

 

莲衣初褪秋光早,云破长空,又见蟾光皎。别后益怜相聚好,西湖放掉烟波渺。    黄昏庭院忧心悄,剩得而今,独自伤怀抱。回首前游如梦杳 ,画屏依看疏星晓。

 

【明月生南浦】词牌名。蝶恋花别名。、一名《一箩金》,《黄金缕》,《凤栖梧》,《鹊蹋枝》,《卷珠帘》,《鱼水同欢》,《细雨吹池沼》。全词上下两片,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中元之夕】我母亲手抄的是“中秋之夕”,据前后词的日期判断似乎是“中元之夕”(1907823日)。徐自华有另一首词《满江红》写于中秋。查《陈去病全集》、郭延礼的《徐自华诗文集》该词为“中元之夕”。

【巢南】指陈去病,巢南。

【蟾光】指月光。 

 

    中秋日,团圆日。1907年的中秋对徐自华来讲是痛失亲人和挚友的日子,她写下了《满江红》抒发自己悲痛的情感。

 

《满江红》 有序

 

            中秋夜,独坐月到楼。回忆二十年前,韻清相伴,同居斯楼。每逢月明,则家君擫笛,余与韻清,合谱“赏秋”阕,丝竹达旦,不亚霓裳风景。后韵清去,余归南林,意常怅怅,独家君必擫长歌,慰侬愁思也。自親亡,不闻笛声二十四月矣。去岁对月,尚有姣女绕膝,为谈唐宫故事;今则母病女殇,妹復游学,孑然顾影,百感叢生。斯时欲眠,其可得乎?茫茫恨海,精卫之木难填;耿耿愁天,女娲之石莫补。思親哭女,不觉至晓。因叹今年此夜,亦既涕涙难乾,明岁今宵,更不知若何景况。这般身世,诚难销几个中秋,爰和璿卿韻成此阕,聊当一哭耳!

 

            又是中秋,忍独看今宵月色。忆旧日年年此夜,笛声催发。玉宇琼楼歌“水调”,金樽檀板环花列。广寒游、结伴谱“霓裳”,清声冽。  举头望,云天楼,瞥眼处,团圆缺,儘愁人相对,凄凉照徹。顾影负他明镜朗,问心只自冰轮潔。更思亲哭女涙难乾,和谁说?

 

【又是中秋,忍独看今宵月色。】对应秋瑾词《满江红》有“客里中秋,大好是庭前月色。想此夕平分秋景,桂香催发, 斗酒休辞花下醉,双螯喜向樽前列。算蟾光难得似今宵,清辉澈。  移篱菊,芬芳接。歌《水调》,唾壶缺。问楼头谁倚?玉箫吹彻。 风味休人能领略?襟怀自许同圆洁。把幽情暗自向嫦娥,从容说。”

璿卿】秋瑾,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

 

    190874日秋瑾就义一周年,陈去病与徐自华、徐蕴华邀褚辅仁、姚勇忱等数人,借西湖风林寺秘密追悼秋瑾,并宣读《鉴湖女侠成仁一周年祭文》。清廷欲密缉陈、徐。徐避走上海。而陈去病适逢汕头《中华新报》梁千仞等邀,便避往南粤,并寄女儿绵祥于徐自华膝下,嘱其教诲之,自此,徐自华视家母如同己出。徐自华有一词《金缕曲》送巢南之粤,见下:

 

《金缕曲》

 

       又听“陽关”唱,惹人愁、乱峰翠减,绿波平涨。一月西湖忙里过,草草俊游未畅。真悔煞,诗怀閒放。蓦地飞书君忽去,趁豪情湖海斯行壮。乘风便,破驚浪。  平分一颗擎掌,两相宜、慰君内顾,减侬凄愴。展志南图从此始,仙境罗浮应访。料胜亭亭似亭上,瘴雨蛮烟须着意,盼残冬风雪归无恙。好珍重,休惆怅。

 

【金缕曲】母亲手抄《忏慧词》为《金缕曲》,郭延礼的版本为《前调》送巢南之粤

【罗浮】罗浮山,岭南名山,堪称岭南第一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史上道、佛、儒三家长期在此繁衍共存,历代名人墨客也慕名而来,并在罗浮山留下了众多赞誉的题词石刻、诗篇佳作和名胜古迹

 

    1214日因秋墓被毁,徐自华急电催陈去病北归上海,1217日为他接风洗尘,作《金缕曲》春江即事。

 

《金缕曲》春江即事 有序

 

      巢南先生归自粤中,同人咸集。酒酣,先生为述游迹慷慨,若不胜情。会余亦有所感激,即席填此,示无畏、志剑、(按:刘师培、何震夫妇)曼殊 、天笑、秋枚、屏子、嘐公、千里、楚伧、亮奇及家妹小淑、女儿馨丽。

 

      好翦西窗烛。喜今宵、吴侬来也,灯花休卜,风雨厓门新感慨,儘有愁肠万斛。争怪得、相逢颦蹙。别绪生憎如茧吐,一丝丝写入词盈幅。重取出,待君读。 吴淞江水连云绿。集群英、论文樽酒,细倾春醁。回首西泠无限恨,岂谓伤心我独。且付与、哀丝豪竹。摆脱塵襟拼一醉,效东山携得人如玉。听歌徹,懊侬曲。

 

无畏】指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别号左庵,后又号光汉,无畏,金少甫,激烈派之第一人等,江苏仪征人。清末明初故文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志剑】即何震,原名何班,字志剑,出生书香世家,江苏仪征名门何承霖的女儿;清末民初国学大家刘师培之妻,能写诗作画的才人美女。

【曼殊】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天笑】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等。著名报人,小说家。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发表《且楼随笔》,《钏影楼回忆录》等。 1973年在香港逝世。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楼》、《包天笑小说集》等,译有《空谷兰》、《馨儿就学记》等。

【秋枚】邓实(18771951 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屏子】朱少屏(1882—1942),原名葆康,字少屏,号屏子,上海人。南社社员。早年留学日本,1905 年加入同盟会。1906 年冬,朱少屏在秋瑾、陈天华等的倡导下回国,他与高旭创建健行公学。健行公学实为同盟会江苏分会之外围组织。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朱少屏应孙中山之邀,来南京襄组总统府,任秘书。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朱少屏回到上海,参与创办《太平洋报》,并在《生活日报》、《中华日报》等处任职。1916 年起,朱少屏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主持会务达20余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恰值在他任时。1942年4月17日被日寇杀害于菲律宾。194777日,其遗骸运回国内,安葬在南京雨花台。

嘐公】沈砺(18791946),字勉后,号道非,别署嘐公,朱泾人。祖上原居枫泾南镇(原属浙江嘉善县魏塘镇,因此其作品常署名为魏塘沈砺,南社社员。

【千里】杨千里,名天骥。粹卿子。江苏吴县人。清光绪六年生 (1880)。光绪二十八壬寅优贡。家学渊源,精习楷法,迨长,於秦篆汉隶、章草、魏晋诸家,无不窥其堂奥。晚年益精进,挥洒自如,神完气足,於秀丽中饶 有金石气。所作诗词,清新飘逸,别饶意趣。兼工治印。历任龙门师范学堂、中国公学、及复旦公学教员、暨行政院交通部秘书、教育部视学、监察院秘书、无锡、吴江等县县长。

楚伧】叶楚伧(1887-1946) 著名的南社诗人,国民党元老,政治活动家。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连任过三届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原名宗源,以字行,别字(笔名)小凤。江苏吴县人。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及小说《古戌寒笳记》、《金阊之三月记》等作品。

亮奇】林寒碧,徐蕴华丈夫,子景行,他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的堂弟,民国初年诗文誉满诗坛与新闻界,因反袁而避难辽东,1916年回沪后不幸车祸罹难。

【小淑】徐蕴华,字小淑,号双韵。南社女诗人徐自华之妹,当年她们俩姐妹慷慨解囊帮助秋瑾闹革命,后来又为就义后的秋瑾奔波,这是一对革命的姐妹。

馨丽】陈绵祥(1900-1985),亨丽,馨丽,号希虙(同“伏”),南社女诗人。陈去病长女,徐自华寄女。

 

    年底,徐自华《忏慧词》集成,“《金缕曲》春江即事”为集中最后一首。陈去病为之勘稿、题词、并于语溪石麒麟馆作忏慧词序》,柳亚子作《百字令》题《忏慧词》见下:

 

《百字令》               

题寄塵女士忏慧词用定庵赠归佩珊夫人韻

 

奇才如许,有青陵帐外,谢家琼树。生小语儿溪畔路,弄月评花闲住。漱玉新词,断肠旧恨,谁辨今和古?娥眉绝世,人间脂粉如土。  伤心风雨联吟,江湖结客。往事休重数,抔土西泠留未得,賸尔骚坛一旅,翠羽萧条,梅花零落,并入哀弦去。姻缘文字,一编珍重曾覩。

 

吴江柳棄疾 安如

【谢家琼树】树,玉树也。,玉之美好者。“谢家玉树”明·沈宜修《临江仙》词:“暮寒庭院遍瑶,谢家芳玉树,相对在梅梢。”

【语儿】桐乡周时名御儿,属越国。西汉时,御儿又称语儿。语儿溪、浯溪指徐自华出生地。
【漱玉词】为李清照的词卷。“漱玉新词,断肠旧恨,谁辨今和古。”这里柳亚子高度评价《忏慧词》为《漱玉新词》,可与李清照词媲美。
【断肠】指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这里柳亚子高度评价《忏慧词》可比美《断肠词》。
        19091113日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发起,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成立了南社,南社意曰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③南社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藉诗文掀动革命风潮,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编辑出版同仁刊物《南社丛刻》。徐自华和徐蕴华姐妹是早期加入的南社成员,发表了很多诗词在南社的刊物上。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元旦,徐自华在杭州召集秋社同人募资重营秋瑾墓,亲自担任营葬事务所主任。她发布《西泠重兴秋社并建风雨亭启》,为重兴秋社事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寻求支持,并上书省议会提议迎秋瑾遗骸还葬西湖。191212月由陈去病赴湘迎回秋侠灵柩,徐自华则亲自指挥,营建新墓和风雨亭,并整修秋祠,作为秋社的活动场所。孙中山先生于129日抵杭,由陈去病、徐自华和浙江省都督朱瑞陪同前往秋社祭悼秋瑾,并撰挽联一幅: 

 

江户矢丹忱,垂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http://s10/middle/590f5aadg76ec1b8861e9&690

孙中山祭奠秋瑾烈士墓幷参加秋瑾追悼大会

前坐左二起:屈文六、孙中山、朱瑞(介人)下站左起:陈去病、范君、张心抚、陆绥之、梁立屏、陈笠涣、陈文科、徐景庼、禇辅成、姚勇忱、陈其美、朱君、陆查生、陆厚夫、徐自华、徐景庼夫人、武向梅。

孙中山并当即允诺任“秋社”名誉社长,徐自华为社长。鉴湖女侠是一面革命的旗帜,革命者仰慕,而守旧者嫉恨,之后,随着政坛风云和外敌入侵,秋墓和秋祠又屡受祸害,这里就不细述了。

徐氏姐妹后来均献身教育,特别关注女子教育。1913年徐自华按照孙中山的建议到上海接办“竞雄女学”,这所学校是19127月,由革命党人王金发、姚勇忱创办的,以此纪念秋瑾(秋瑾字竞雄)。在她执掌该校后,惨淡经营,将小学扩充为中学及师范学校,学生也从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聘请陈去病、胡朴安、黄宾虹、叶楚伧等名师执教。家母陈绵祥一直就读该校,后毕业于竞雄女校师范并留校执教。而徐自华在执掌该校15年后,交由秋瑾之女王灿芝接管,又将女侠遗物翡钏留置校中,使后人睹物思人,以志不忘。她自己年老多病,则回杭主持秋社,历经艰辛,使秋社、秋祠得以保存,63岁卒。

徐自华一生任侠好义,赞助革命。秋侠创办《中国女报》缺乏经费,徐氏姐妹立马资助1500银元。秋侠组织浙江起义缺乏军饷,徐氏姐妹典尽妆奁饰物,得黄金30两捐奉。让秋瑾十分感动,自手腕褪下双翠钏相赠,说:事之成败未可知,姑留此以为纪念。临行,又以如遭不幸请埋骨西泠相嘱。徐自华闲暇时喜吟咏,著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与徐小淑的《双韵轩诗稿》同为后人所重。柳亚子评其词可与李清照朱淑真的词媲美。徐蕴华(小淑)女士是1962年去世的,她见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晚年,仍竭力收集整理秋瑾烈士的史料,撰写《秋瑾烈士史略》,并在杭州西湖小学的墙壁中,找到了抗战时掩藏的“三绝”墓碑。周永珍女士在参与编辑《柳亚子文集》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后来当她看到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自华诗文集》时,深感双璧缺一,甚为憾事,于是在徐蕴华女儿林北丽女士的全力协助下,多方查找,广为搜集,在1999年编辑出版了《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使人称“玉台二妙”的徐氏姐妹的诗词得以流传后世。

 

 注释:

      前文指蔡恒胜《陈去病词条幅》。

      见王瑜孙《陈巢南与徐寄塵的交谊》《吴江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纪念陈去病诞辰120周年。

      陈去病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