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媒体时代“日前体”该休矣

(2022-04-26 23:10:02)
标签:

曹志政

读书

时评

媒体

新闻

新媒体时代“日前体”该休矣

曹志政 

   新闻报道中“日前”的时间表述已经被诟病了几十年,批评不断,写作依旧。3月31日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政务新媒体上以《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丁丁保卫战”》为题,发布了一则“日前”紧急救治外籍患者生殖器的消息。一时间在网上引起质疑声一片,3月31日以来一周多时间,网上讨论不断,究其原因是这家医院发布此文时交代时间为“日前”,网民将另一件“日前”发生的事联系在了一起。

经过澄清,这家医院的“丁丁保卫战”发生在3月2日,而其政务新媒体却在3月31日以“日前”为时间概念发布消息,恰好在3月30日上海发生了另一件“哮喘病人未得到及时救治而亡”的事件,因前者的“日前”表述,让受众自然理解为新近发生的最新消息,与后者联系在了一起。

纵观此事件,完全是因为“日前”表述误导受众而造成的网上“翻车”现象,“日前”模糊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概念,两个相差一个月的事件本来毫无关系,却因“日前”写法导致关联。一种是“保卫战”胜利的喜悦,一种是“不治而亡”的悲伤之情,两种因医不同而截然相反的结果,最终引发的舆情风波。

新媒体时代,“日前”的写法并不少见,但这家医院把一个月前的事情写成了“日前”,确实有些太远了。尤其是政务新媒体,这种本该准确和快速的传播平台,却发生了如此不专业操作,难辞其咎。

新媒体时代,这种不专业新闻写作手法实在不该有。

首先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征来看。一是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所以任何新闻产品的时间表述上都不能含糊,新媒体传播的时间以秒来计算,而不是传统纸媒以天计算;二是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所有新闻产品上网之后,都会被评价、被比较、被关联,一个事件独立单向传播时是一种传播效果,但一旦被关联、被比较,可能就会产生另一种宣传效果,可能冲上热搜甚至带来舆情危机。

另一方面从新闻专业主义来看。不论新媒体时代还是传统媒体时代,“日前”这种时间上的表述都是不专业的行为。学过新闻写作的人都知道,消息的写作基本要素是“五个W”,消息第一要素就是何时,可见时间在消息写作中的重要性,时间越准确,消息的可信度越高。“日前”有多前,“近日”有多近,看似交代了时间概念,实则是非新闻专业主义下的一种偷梁换柱、投机取巧。

人人喊打,但“日前体”仍横行其道,究其原因有四:一是,众多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对新闻要素的准确性缺乏一定程度的锤炼和推敲,片面追求时效性,一味追求点击量。二是,网络记者越来越多,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达,让很多记者很少去现场采访,从跑口单位的门户网站扒稿子,或者是转发跑口单位宣传员发在微信群里的“二手新闻”,不是直接在新闻发生现场获取信息或当场见证新闻发生变化的过程,滞后获得的信息,只能以“日前”“近日”来含糊交代新闻发生的时间。三是,假性“日前体”替代了新闻发生的真实时间,如记者某月某日从某单位获悉,而获悉的内容早已是几天前发生的事或者更远发生的事情,为了增加新鲜感,改头换面在文头加了最新的某月某日获悉,却改不了内容依然是“日前”“近日”的本质,这是一种人为的“日前”写法来忽悠受众。四是,某些政务需要,将新近发生的事情发生时间说成“日前”,当然这或许是特殊环境下一种特殊需要,应在时政报道中尽量避免,少之又少。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已经不是单向的强制式传播,即时性和互动性更需要精准的报道时间,那些“日前”“近日”的新闻报道时间表述方式该进新闻写作的历史博物馆了,应避免“日前体”将“今日的新闻写成昨日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