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文言文虚词语文报教育 |
作者:段桂颖
文章来源:《语文报·高中版》2007年10月615期
句末的“焉”字,在句中除表示不同语气外,也常作代词或兼词。当它在句末作代词或兼词时,很容易混淆。但只要抓住它前面直接与之结合的那个词或短语的性质,加以分析,也就容易多了。
当“焉”作代词时,与它前面的动词构成动宾关系,“焉”在句子或短语中也就充当了宾语,指代它前面那个动词所支配的人或物。例如:
①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故为是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⑤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左传·秦晋崤之战》)
以上五例中的“剖分”“葬”“得”“献”“讨”都是及物动词,它们与“焉”结合,构成动宾关系。由此可见,凡与及物动词直接结合的“焉”字,在句子或短语中都作代词用。
“焉”字作兼词时,相当于“于”+“之”或“于”+“是”,即介词“于”加上代词“之”或“是”,是个介宾短语。与它结合的词或短语的情况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焉”前面与之结合的是形容词时,“焉”作兼词。
如:夫人有恩而背之, 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焉”前面的“大”是个形容词,“莫大焉”即“莫大于之(是)”可译为“没有比它大的”。其中“于”作“比”讲,“之”是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作了“大”的补语。
2.“焉”前面与之结合的不是词,而是一个动宾短语时,“焉”作兼词。
如:余收尔骨焉。(《左传·秦晋崤之战》)
“收尔骨”是个动宾短语,这种情况下的“焉”作兼词。按现代汉语语序,“余收尔骨焉”可译为“我到那儿收你的尸骨”。“焉”处在补语的位置,补出处所。
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有我师”也是个动宾短语,“焉”随其后,处于补语位置,可译为“在那中间一定有我的老师”。
3.“焉”前面与之结合的词是不及物动词时,“焉”作兼词。
如: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苛政猛于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苏轼《石钟山记》)
以上三例中,“焉”前面的“死”“出”“入”都是不及物动词,“死焉”即“死在这件事上”,“出焉”即“从那儿出去”,“入焉”即“从这里(流)进”。不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不能带宾语,只能跟补语。“焉”是兼词时,其实是一个介宾短语,正好用来充当不及物动词的补语。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在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和动宾短语后的“焉”大多可以判定为兼词了。
当“焉”在句末作兼词时,兼有指代和表示语气的作用,它的指代性质比较突出,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所指代的内容补出来。但有时,“焉”字的指代性质会被冲淡,语气性质反而加强。这时的“焉”字不作句子的任何成分,翻译的时候可用现代汉语的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或者根本不用译出。因此,我们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必须先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那么,怎样辨别句尾的“焉”是兼词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提出过一种辨别方法,那就是“焉”字和“于”字介宾短语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而它的语气词性就更为突出了。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和“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两句因“焉”和“于我心”“于国”分别在两句中同时出现,所以这里的“焉”只能算一个纯粹的语气词了。
①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故为是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⑤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左传·秦晋崤之战》)
以上五例中的“剖分”“葬”“得”“献”“讨”都是及物动词,它们与“焉”结合,构成动宾关系。由此可见,凡与及物动词直接结合的“焉”字,在句子或短语中都作代词用。
“焉”字作兼词时,相当于“于”+“之”或“于”+“是”,即介词“于”加上代词“之”或“是”,是个介宾短语。与它结合的词或短语的情况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焉”前面与之结合的是形容词时,“焉”作兼词。
如:夫人有恩而背之, 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焉”前面的“大”是个形容词,“莫大焉”即“莫大于之(是)”可译为“没有比它大的”。其中“于”作“比”讲,“之”是代词,构成介宾短语,作了“大”的补语。
2.“焉”前面与之结合的不是词,而是一个动宾短语时,“焉”作兼词。
如:余收尔骨焉。(《左传·秦晋崤之战》)
“收尔骨”是个动宾短语,这种情况下的“焉”作兼词。按现代汉语语序,“余收尔骨焉”可译为“我到那儿收你的尸骨”。“焉”处在补语的位置,补出处所。
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有我师”也是个动宾短语,“焉”随其后,处于补语位置,可译为“在那中间一定有我的老师”。
3.“焉”前面与之结合的词是不及物动词时,“焉”作兼词。
如: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苛政猛于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苏轼《石钟山记》)
以上三例中,“焉”前面的“死”“出”“入”都是不及物动词,“死焉”即“死在这件事上”,“出焉”即“从那儿出去”,“入焉”即“从这里(流)进”。不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不能带宾语,只能跟补语。“焉”是兼词时,其实是一个介宾短语,正好用来充当不及物动词的补语。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在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和动宾短语后的“焉”大多可以判定为兼词了。
当“焉”在句末作兼词时,兼有指代和表示语气的作用,它的指代性质比较突出,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所指代的内容补出来。但有时,“焉”字的指代性质会被冲淡,语气性质反而加强。这时的“焉”字不作句子的任何成分,翻译的时候可用现代汉语的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或者根本不用译出。因此,我们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必须先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那么,怎样辨别句尾的“焉”是兼词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提出过一种辨别方法,那就是“焉”字和“于”字介宾短语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而它的语气词性就更为突出了。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和“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两句因“焉”和“于我心”“于国”分别在两句中同时出现,所以这里的“焉”只能算一个纯粹的语气词了。
更多精彩文章尽在中华语文网www.zhyw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