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中考于丹教育 |
(老编敲一记钟:借此,我们也可看到中考对于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的密切关注。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新型的可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与“考试资源”。它提醒我们要在平时生活中对热门的文化现象多加留心,并且有自己的认识和思索,以一种发现的眼光与探究的精神来关注这些事件,让它们成为我们考卷上的“答题资源”。)
(一)语境默写
1.(浙江湖州市)于丹说: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友情的句子。
(二)材料探究
2.(四川内江市)认真研读下面的材料,将自己的研读成果按要求写在后面。
[材料一]黛玉道:“作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材料二]于丹当初在少年宫学过书法,老师告诉他们握笔要练习“凤眼法”,就是拇指与食指挨得较近,拇指在下呈一平线,食指略弯,看起来像凤的眼睛。于丹一直觉得这样习字很累,问启功先生(著名书法家)是否有别的办法。启功先生说:“他那叫‘凤眼法’吗?我看叫‘鸡爪法’!你要是成天比划着那姿势,你还能写字吗?骑过自行车吧?你死死拧着车把,不是撞大树就是撞老头。都说王献之练字的时候,王羲之站在后边没能把他的笔抽出去,你说他是让儿子练字呀还是练拳呀?”
(1)黛玉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是如何理解的?请用她原话中的语句回答。
(三)综合学习
3.(陕西省课改区)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1)[办校刊]仔细阅读链接资料的[人物介绍],联系上下句补全“卷首语”。
卷首语
冲破藩篱, ;解读经典,诠释人性。
,直面诘问;勤恳真诚,回馈热情。
(2)[辩论赛]请结合链接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
(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链接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势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解题导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新课改而兴起的一种语文学习和考查形式。此题以《于丹〈论语〉心得》为素材,创设办校刊、辩论赛、座谈会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1)题从形式上看,考查的是为校刊写卷首语,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实则考查的是对于丹其人的了解。对考生来说,了解于丹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平时的积累,二是试卷中关于于丹的“人物介绍”。“卷首语”未要求考生独立写作,而是要求联系上下句补全“卷首语”,这相对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能体现人物特征;且应与“卷首语”中已有短语结构相同(第一空所填短语与“诠释人性”结构相同,第二空所填短语与“勤恳真诚”结构相同),用词不重复。第一空可填如下词语:“弘扬传统”“传播智慧”“走近圣贤”“感悟大师”。第二空可填如下词语:“从容坦荡”“博学深厚”“博雅雍容”“宽容大度”。
第(2)题设置的是辩论赛活动场景,举办辩论会是提高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情境拟写辩论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拟辩论题要围绕“相关言论”,提炼出两个方面的观点,双方观点应具有关联性和相对性;观点要明确,符合字数要求。参考示例: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第(3)题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命题,考查学生自己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试题采用了“二选一”的命题形式,给学生以选择答题的自由度,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答题。参考示例:①谦虚求实是为学之本,也是做人之本。或:回避或掩饰不足贻害无穷。②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推己及人。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