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霞/文
编者按: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高考和日常的教学体验,阐述了自己的思考,虽属一家之言,却给人以启发。编辑部特意将文章刊发在头版“争鸣角”栏目,目的就是希望广大读者能借此平台,针对高考试题、高考改革、语文教学、语文复习等种种话题,各抒己见,发出自己的声音。
高考试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也成为教学的指挥棒。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则把师生带入一个更为困惑、迷茫的境地:语文还用学吗?语文能力的差别体现在哪里?语文教学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一位多次参加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并获奖的语文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在高考中前十道选择题错了五道,语文考了93分。一场语文考试下来,让他信心大减,精神沮丧。另一位同学也视语文为其强项,平时考试从没有掉下100分,却在这次高考中考了94分。而有的学生三年内从没有认真学过语文,却在高考中得了90分,有的竟高达97分。而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考生在八九十分。这种高能不高分、差距过小的现象,让许多考生在寸时寸金的备考过程中只能弃语文,攻其他。而其他学科的分数有从满分到几十分的巨大差距,学生提升的空间很大,这样一些优秀学生才能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埋怨语文教材不好,语文老师误尽苍生,其实是一张高考考卷左右着老师和学生。语文试卷与教材有直接关系吗?一本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教材,你还能期望学生对它感兴趣吗?教材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有几篇呢?而且大都是过时的文章,对考试指导作用不大;文质兼美的散文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只有文言文稍微接近高考,但文言阅读、翻译难度较大,评分死板,难以拉开距离;作文教材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指导性不强。如此说来,真是教与不教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
作为语文教师,看到一份份语文试卷,我有太多的悲哀:语文老师是各科教师中最忙的,但却不能和成绩成正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是最清闲的学科,上课想听就听,不听也没关系,语文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影响不大。对于轻视语文的优秀学生,我们总会苦口婆心地鼓励学生,付出就会有回报,努力就会有收获,可每一次考试都会让努力学习的学生失望。我们谆谆教导学生,汉语是母语,热爱汉语就是热爱祖国,可是学生只相信成绩,没有成绩,一切都是徒劳。看到努力学习语文的学生得了81分,我会为他心痛,看到他名落孙山,我会自责。如果他少学或不学语文,他也会得到这样的分数;如果他多花时间在其他科上,或许他会榜上有名。
语文,给老师一个好好教的理由,给学生一个好好学的理由。否则,长此下去,语文学科将形同虚设。对母语的淡化,则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难怪在一次央视重点大学联合对抗赛上,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在这样一道题——“《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还是杂文集”前都会选择放弃。
语文重能力没错,但究竟什么样的试卷才能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一味地抛开书本难道就是考查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固然离不开阅读、鉴赏、作文,但材料的难以理解,选项的似是而非,评卷的机械化操作,都使语文能力难分高下。而且语文同样需要理解、记忆,那些被淡化为五分的名句默写题,只占总分的三十分之一,这点分值也被不爱学语文的学生忽略不计了。除此之外,语文还学什么?语文还教什么?因此,我说,语文试卷愚弄了老师,愚弄了学生,愚弄了师生虔诚热爱语文的情感!
别再说学生学不好语文都是语文老师的无知,别再说学生不爱学语文都是因为日益淡化的爱国情感,语文教材的改革挽救不了语文,语文教学改革挽救不了语文,拥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试卷模式才是拯救语文的关键。
语文,给我一个热爱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