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备考的现状思考㈠

(2007-11-28 11:12:49)
标签:

学习公社

高考

备考

语文

语文备考的现状思考
文/王大绩
《语文报·高考版》2007年第46期
  高考是一场效率与效果的竞争,而不是单纯的智力与能力的抗衡,更不是单一的意志与毅力的竞逐。学生乃至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时尽”的常数,而不是可以任意挥霍的“无穷匮”的资源。但是,现在通行的语文备考行为却大相径庭。
    现行的语文备考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曰“知识体系”。在一种所谓的“知识树”上,缀连着各个体系、各种门类的语文专业知识,诸如语音、文字、标点符号、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学理论、写作、文体和作家作品等。当然,各体系、门类中都自有其细密的“种属纲目”。这种“知识体系”不是语文本身,而是对语文的梳理和解释。其效率与效果如何自然可想而知。
    高考语文试题以能力立意。当然,知识与能力并不相悖,试题也包含着相当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
    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例如识记汉字、背诵古诗等,它们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是语文的根基,与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二是专业知识,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却并非中学语文本色,也与高考要求的读、写能力没有必然关联。而“知识体系”上缀连的大体属于后者。这种备考方式试图以静态的非语文本质的知识复习,应对动态的语文能力考试,当然是南辕北辙。
    高考语文试题不考名词术语,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属于语言积淀这一范畴。审视现行《考试大纲》和试卷实际,高考语文试题涉及的直接知识因素,包括四个层面,八个要点。
    1.汉字:①汉字字音,②汉字字形;2.词语:①近义词语,②熟语;3.文言:①文言实词,②文言虚词;4.其他:①名句名篇,②其他知识。
    八点归一统,正如顾德希老师所言:所谓语文知识,无非字词而已。
    上述八个要点在考试中都以应用的动态形式展现,形式也有差异。汉字字音、汉字字形、名句名篇,是纯粹的知识考查;近义词语、熟语、文言实词,是知识与能力结合的考查;文言虚词,是题目的切入方式,意在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语文高考的理想状况是不可复习也不需要复习的。语言积淀主要靠日常课内课外学习和生活来充实。备考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语言积淀进行个性化的条理、筛选、补漏,并压缩范围,强化,巩固记忆。
    至于“其他知识”一项,考查的内容主要也是语言积淀。例如,全国卷考查的“敬辞谦语”,北京卷考查的“日常北京口语词语”、“带‘半’字的常用语”,等等。这种随机出现的考查,是无法靠考前“临时抱佛脚”填塞的,因此也无需考前准备,它主要靠平时的语言积淀。试题也偶尔涉及文学常识,这种考查是极其有限的。例如,北京语文自主命题六年,考过三次文学常识:2002年,“少陵指什么?”——杜甫;2003年,“赵嘏的《江楼旧感》体裁是什么?”——七言绝句;2007年,“《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不是蒲松龄?”——不是。对此,平时学习要注意,而备考无须系统灌注。
    其他试题也偶或有些“专业术语”出现,但这只是语文能力考查的切入点,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无非是“虚晃一枪”而已。
    【例.2005年辽宁卷】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文字拙劣的、词不达意的、欠通的语句密密麻麻,作者有点像是骑在“文字”这匹未驯的马上,马乱蹦乱跳,把他掀下来了。

    “‘文字’这匹未驯的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给抽象的事理以形象的解说,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耐人寻味,给人以艺术享受。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C.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这道题目涉及“修辞方法”这一“专业知识”领域,B项就是答案,是“不正确的一项”。但是选项的错误并不在“修辞方法”的判定,那只是虚晃一枪;选项的错误在于“表达效果” ——用“一头扎进”描写“万里长城”,是不恰当的、相当
拙劣的,解释为“生动优美,新奇鲜活”,是不正确的。这里要求的当然不是静态知识的梳理,而是对语言中关键“一词一句”的动态把握。这道3分的题目长达600字,只错在“生动优美,新奇鲜活”8个字的一处“硬伤”上,这种现象不值得思考吗?
    但是,偶或在试题中出现的这些“专业术语”,往往会牵动“只关注试题表面”的应试神经,于是,“知识体系”大行其道,枝繁叶茂。追本溯源,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大学中文系课程设置的某种缺失。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语文教师,而我们的中文系缺失中学语文教师必要的课程设置。现行中文系的教学基础是知识,而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要求是能力。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自觉探索,才可能克服中文系打造的“专业知识”的浓重底色,摆脱由中文系学科设置肇始,并且继续施展种种影响的“场”。
    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可归纳为四个词语:真诚、敏锐、细致、勇气(理性的勇气,而不是拼搏的蛮勇)。就像我不能胜任幼儿、小学、大学,甚至初中课程一样,中文系教授也未必懂得中学语文教学。中文系有学问,有学问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懂,不切进其中,不深入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文系亟需清晰划分两类专业:语言文学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不是形式的划分,而是实质的划分。中国师范教育这个由来已久的缺口,亟需弥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