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的思维就是烦恼的开始,不属于佛法。佛法就是让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除。
http://s9/bmiddle/590b4fbatda22adfd2438&690
近日对一位师兄观过,今日晨起后与他差点吵起来,后反省到自己的嗔心,觉得很失败。但心里仍觉别扭,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他错了。要按照以往的习气,可能早就跑得远远了,“惹不起躲得起”。曾动过离开大寮的念头,但法师劝我不能逃避,否则以后一遇到境界就想跑,这种等流的习气一直下去,没有改变的机会。于是不断对自己说,要坚持下去,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谈话。
我:“对某甲师兄观过怎么办?”
柳:“如果心中产生这样的定解: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的考验,则不容易起观过的念头。”
我:“这个理念我也清楚,还有你写的文章中提到的包容、大爱等精神,如果在内心深处扎根下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遇到境界就忘了正思维?”
柳:“这个需要一个过程,要多串习。就培养包容心而言,从小事做起。关心身边的人,再到一个团队,慢慢扩大。这要有行动。要先有这个认识,要发愿,多读一些祖师大德的传记,向他们学习。”
我:“那你自己是如何做的呢?”
柳:“我学佛头半年,就好像用砂纸打磨自己的心。心很粗糙,不光滑,无法如理作意。经过不断地串习,慢慢地学会用法作意。”
我觉得还是无法把念头转过来,于是就谈起具体的事项。
我:“比如今早的事情,这两天我生病,前晚已经向他请假了,说这几日早上无法出坡,他说好的。我以为他已经明白了,但今早他又来叫我,并说请假要天天请。我有点生气,为何不早说说明白,当时我还以为他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呢。”
柳:“我们学理工科的,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思维:一个东西出去,就必然有一个回应,理论上是这样的,可实际生活中不是这样的。对方是否明白和接受你的话,不仅在于你是否表达清楚,还在于当时他是否把心放在和你交谈的事情上。所以交流时要体会对方的心在哪。”
我:“如果仅我一人对他观过,那可能是我个人的问题。如果也有他人对他观过,说明事实就是这样吧!”
柳:“我们很容易从外界找一些相同的观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想起法师对我的教授,修行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别人。)
我:“其实原来与某甲师兄的关系还行,后来有一次他与某乙师兄有些争论,我过去劝某乙。没想到某甲把我说一顿,觉得莫名其妙,之后就一直观过。”
柳:“其实那时正是我们听取他人对自己意见的好时机。平时别人对我们有看法,不知道该怎么说,何时说。(我说:‘对,那时正好他有气,所以一顺嘴说出来了。’)有时我看到别人的缺点,想帮他,但又不知道该不该,合不合适,那人是否起烦恼,会考虑观察好久。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没有准备好接受别人的指正。”
我:“有时对功德比我们高的人观过,能马上意识到不对,调整过来。但有时觉得那人功德或者行持不如自己,这个观过心很难调整过来。”
柳:“就是要在这个境界中历练了。自己要成佛,不是判断外境好坏。比较没有意义,境无好坏,心有高下。这个高,是指能够用佛法如理作意。”
我:“原来自己干得挺欢喜,他来了之后搞了很多的框框,而且像世间上班一样,抓得很紧。问题是听他说话的口气,又不像是策励大家为常住发心,他的心态更像一位世间的领导,给人的感觉是拿着佛法的道理来管别人,比如他说‘依师先从依友起,你们要听我的话。’”
柳:“前一个欢喜的境界过去了,那么现在的境界,是一个新的提升阶段。我们如同病人,不能埋怨医生,说他给的药的糖衣不好看,然后我们就不吃药把?”
我:“前提是对方得真的是医生啊。”
柳:“就算对方不是,一切境界皆是佛菩萨的考验,佛菩萨会通过他来帮助你的。火房现在很整洁,这是很大的功德。要求别人按与自己合适的方式讲法,这是不对的。要提升自己,不能觉得糖衣不合适,就不服药,对吧?对自己要如有病想。要想欢喜的境界不变,那就是常见了。火房现在工作有序,就是内心有序的一个表现啊。”
我:“有时想劝劝她,似乎没有用。他说‘论讲道理,没人能够说得过我’,怎么办?感觉顽固不化啊,觉得他听不进去别人意见。”
柳:“这种说法有问题,应是‘他这时比较坚持自己的看法’。反映外界分为如实和不如实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如实地反映他人和外界。如果觉得建议暂时没有用,也可以先不说。”
我:“那我问一个假设的问题,你眼睛不好,如果有人给你一个需要用眼的任务,你怎么办?”
柳:“首先与他沟通,说明自己眼睛不好。实在缺人的话,那就先做吧。不管眼睛了。以前曾经不顾眼睛地帮助同学补课,后面发现眼睛并没有变坏,反而有所好转了。这可能就是善念的力量。”
我:“感觉他一到作事时,只想着做事,很少关顾到他人。即使关顾到也是较浅的,没有体会到他人内心。感觉他只是想把事做好了给上级看,很在意领导的看法,不在意下级的看法。”
柳:“努力按照他的话去做。觉得做不到时先交流沟通,不要去揣摩他的心。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别人的心,是不会观过的。交流是让彼此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还有一个问题,你说外境无好坏,比较没有意义。这么说不用选择善知识和善友了吗?没有比较,怎么区别善恶呢?”
柳:“关键是比较后有无产生烦恼。比较有时还是要的。如果比较后产生烦恼,就不要再想下去了。世间的思维是对立的,自己与他人是割裂的。佛法是自他统一的,非对立的。比如看到自己的功德,要想到是对别人产生作用才有的,不是孤立的。可以随喜自己,想能不能为别人做得更好,而不是产生慢心。比较的结果如果是对立,那就不是佛法。”
我:“有时我也不想对立,但如果人家强迫自己做某件事,是把我推上对立的局面啊?”
柳:“我们被世间的思维模式熏久了,才会用这种错误的模式思考。其实事实真的是别人在强迫我们吗?我们常这么想,其实我们可以随顺别人,自己在积资粮啊。所以说正确的思维,比如观功念恩很重要。”
谈话结束,我想到一个关键点:对立的思维就是烦恼的开始,不属于佛法。佛法就是让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除。这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23日晨我向某甲师兄道歉。上午校对师父博客,看到几句话,觉得很能对治目前的问题,于是摘录如下:
(1)观功念恩,把别人对我们任何一点的要求都看成是为我们好;有人批评时,一要接受,二要心平气和。
(2)如果为了公事,脾气大是可以包容的。就算有些烦恼,但他是为了公事,我们还是要服从他的安排。
(3)观过的当下不但自己痛苦,别人也会痛苦,这是一个苦的循环。了解到万事都是众缘和合,就不会与别人起那么大的冲突。
(4)从同行善友,从身边的人开始练习孝悌,培养自己的弟子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