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一场61年一遇的暴雨,流觞了37条鲜活的生命。这中间,既有人性精神的光辉,也有安防意识的脆弱;既有基层干部的奋不顾身,也有城市建设的短板缺位。擦干哀伤的泪水,需要根本的人性反思,凝望北京精神的光环,更需要城市“良心”的问责。
近百亿的经济损失,190万受灾人数,37条鲜活的生命,尚不清晰的受伤统计。。。。。。诸多量化的数字,抛开所有事关各部门、各环节的种种不足而简单归结到理性化的人性反思,足以说明这一深刻教训绝非偶然。
首先,面对突发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是北京这一大都市的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安防常识的薄弱、浅知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全面反映了举国的民众面对灾情的应对、处置、防范都是匮乏之极的状态。古语言,唯居安思危、长戒不怠,方可处乱不惊、游刃有余。这方面,我们见惯了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要阶段政绩而不顾长远安危,只听歌功颂德而无视兼听则明这类早已成了精英的“主流意识”的惯式思维,却把而类似对减灾、防灾、灾情处置的长远性关注和偶发的淡漠这类“费力不讨好”的长效机制抛到了九霄云外。由此,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仅是可笑的“耳旁风”,类似“百年大计”之类的就更甭说如何叫人不耐其烦了。
其次,人本性中的侥幸、贪财不舍利的心态制造了追悔莫及的结果。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雨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没掉车顶的,客观而言,总有时间弃车而简单挪动几步远就可脱离险境这也是基本道理,但恰恰就是这份“牢固”的侥幸的、贪婪的欲念制造了不该发生的悲剧;
再者,就行驶中被淹的车辆和死伤的人员来说,不仅年轻的居多,更是绝大多数都是5年内的新车和驾龄,无实质遇到紧急灾情处置的经验性的人、车匹配,不出事才怪;
最后,套用一句进化论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倒在冲锋路上的即便有勇气,也是不无傻气,而经验和利害关系的瞬时取舍也不无决定了谁是能把伤害降到最小的人,也决定了谁能更好地活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