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六一,又想起一些要说给儿子的话。
在情感关爱和物质面对总不能缺失的时节,如何把切身的注目化作外在的瞩目,如何把健康快乐脱离于俗套和模板,对于N多家长来说,可能一直在找寻的答案千千百百,在过程的捕捉和未来结果的定位上也自然费尽心思、不无纠结。
但,面对儿子。老爹在一如既往地维护其“自由、健康、快乐”为主调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恪守的却只是如下三点的简单:兴趣、鼓励、满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内核。这话是显见的真理。虽然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生的莫名和后来发掘的随意,但这是人与生俱来最大的天性和人性所在,只要不是逆向于人性,只要不是背离于常识,就要做到引导而不是遏制,由之自然而不是强行规划,如此之下,兴趣就是十足的动力,更是十足的内质。在呵护中培固而不是打散,在调整中梳理而不是掉头。做好了是学问,做大了是成就,随意而不刻意,自然而不必然,足矣。
鼓励是最有力成长的过程。只要鼓励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只要鼓励不是偏袒排他的,大人把握好鼓励的尺度和分寸,孩子就会不失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这之间,充分地处理好情与理、是与非、对与错的鼓励导向,既是对大人的素质要求,也是对孩子的潜质发掘所必须。如此,孩子心灵的纯正和体魄的健康就始终不会没了方向、缺了准头。
满足是最坚实的成长保障。满足不是物质的简单充分供给,也不是不分差别的溺爱转化,而是知其可而行,知其量而盈。在没有更多利益化追求和过度化比拼的前提下,满足既可以做到兴趣的诱因和胃口,也可以做成鼓励的实现和超越。更何况,满足也是暗含着当下对大人们的考验和对未来孩子们的验证,其斤两、其尺度既饱满于现实又丰盈于希望。
对于孩子,三位一体地实现兴趣、鼓励、满足的统一运转和相互转化,从目前看是大人们的思维和示范,从长远看是孩子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人这一个体而言,最大的败笔始终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反之,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可能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也就是:愈简单便会愈纯洁、愈天然便会愈周正、愈自由便会愈健康。
由此,可以努力为之,更不惜为之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