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之一的“墨菲定理”【其余为“派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自上世纪中期被一个工程师发现以来,早已无国界地侵染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在中国诸多的古籍文字里也会寻得类似的判读,但一旦以其实然地解读中国的当下,你会觉得,其实两条腿一个脑袋直立行走的人类,几乎从来就没有在本质上有任何的背离和个性。
所谓“墨菲定理”,其原始的语句是如下描述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以上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由之在各个领域所演绎的推论版本也是异曲同工。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
“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正确的。所以,如果每件事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一定出问题了。”
“每个解决办法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
“你越清楚厄运的危害,你越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降临。”
“乐观主义者声称相比前生和来世,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最好的,悲观主义者就怕这是真的。”
“你总能找出一个更便捷的方法,在你已经做完这件事以后。”
“在发现你的英俊王子之前,你已经吻过了无数只青蛙。”
“专家就是那些在越来越狭窄的领域里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照此推下去,总有一天他们会在空无的领域里知道一切。”
。。。。。。。。。。。。。。。。。。。。
由此,你大可不必抱怨股市、房市、通胀、CPI等等之类的高低深浅了, 你也更不必揪心校车翻了再翻了,闹心不止,悲催不断。诸多诸多,其实都并非没有规律可循,而这些,正是那些当下所谓的媒体和网议所基本沿袭和证明的就是这个定理的忠实拥趸者和客观验证者,报忧不报喜多了,就是所谓的关注社会和民生的“热点”和“重点”了,于是也就乌鸦嘴接二连三上了弦、卯了劲地“命中”和“关照”。结果呢?非但不能警醒和唤起积极的认知和判读,反倒愈加倾向麻木和冷漠,道德如斯,文化如斯,道义如斯,亲情如斯,人性若是,人伦若是,孰之领过?孰之当罚??
凡病,一味本草不可全解;凡事,一个嚼头没啥味道,当微言不能大义,位卑尚可忧国之时,找点西方的月亮晃晃眼珠子,显微一下世风的千疮百孔,如能残留些反思和品咂,就算万幸了。
附: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源于英国学者C.N.帕金森所著《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其内涵: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源于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