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教改纲要,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而在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虽然只是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但着实是个普惠于民、于教育的好事情。
博主一直以为:如果真的把教书育人作为百年大计来认真落实的话,那么,对教育的任何添砖加瓦都永不为多。
即便这项惠及教育弱地盲区的政策试点范围只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国家财政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但这总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直以来,在城市里早已演变为“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厮杀场景下,诸多打工子弟学校和老少边穷地区还在为孩子能否入学而苦苦挣扎、“斤斤计较”。差距的永远不是观念,而是客观的发展事实,一方面,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们从未放弃和减少为之的努力;另一方面,在政策扶植面上能够把普遍的义务教育做足做好也是关键环节,任何时候,口号的验证结论是落实的到位,观念的深得人心是雪中送炭、急人所难。
很多时候,在城市里待得久了,你可以感觉到贫富的差距和竞争的压力,但你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忘本,忘记了城市之外的生命萌生、起步之本。这似乎还怪不得你的视觉不及,但这总该不减少你的心灵感触之痛。
如果能够把人性中所有美好的德行简单的做以归纳,其实就是如此的简单:对普遍、应有的权利的尊重和保证。而受教育的权利无疑就是其中最无争议、最具感性、最具未来的起码所在。
如此为教育的好的开头或者延续的举动开局,剩下的也就是简单的关键环节了:那就是增加的补贴能够直接落入孩子们的口中身体里而不是其他人的口袋里,为此,严格的监督落实也要及时跟进、不打折扣。唯如此,大快人心之下才是公而无私、于民大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