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场大暴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验证了共同的逻辑。
    一个几乎众口一词的媒体笑话就是:倾盆大雨“突如其来”。何谓如此“慌张”?既然预警早已在先,无论是天气的播报还是手机短信的提醒。那么,民众基本属于周知,相关部门也该严阵以待才是,更何况,因灾害的原因,北京城市的交通瘫痪也不是没有先例,但事实总是场景不疲惫地再现。
    多条道路中断,大范围公共交通受到影响,在下班的高峰期所演绎的马路交响曲尽管早已不是头一遭,但绝对算得上一个多人有份的难得“盛宴”。但由之的暴雨又有何辜??
   
城市的脆弱绝不单是暴雨惹的祸,由旱急转涝的“南北通透”的暴雨季早已不拉过地检验了南方各个所涉及城市的排水系统,共同的结果便是无一幸免的糟糕雷同,一年一遇的设防,多年不遇的侥幸,几乎也是共同的逻辑。
   
相比于南方,无论是地势所处还是气候带的偶尔眷顾,北京历史以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水患的城市,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场景也足可以成为北京幻想的侥幸根由所在。相比于曾经的暴雪水蛭之吻,这次暴雨无非是蚊子之袭,消肿也会及时,伤疤也会须弥,记忆也基本属于简单如换洗衣裳的情感,不带隔夜仇滴。
   
但绝不是欠账可以消遁,脆弱由之可以的愈挫愈强。
   
一个城市的理性常态应该是循序渐进、科学规划、居安思危、查缺补漏,不疏忽于蚁穴,不懈怠于演练,不惊恐于突发,不错乱于节奏。不回避于问题的存在,不尴尬于被关注的程度,不纠结于先天的不足,不抱怨于后天的失察。唯如此,才真的不需要籍口。
   
这只因为,一个城市的灾难不止是暴雨,尤其是更大更强的“突如其来”。如若当你可能无法言语如此的感慨时节,留下的也只能是冥冥那边无奈的“命该如此”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