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出前“打死也不说”的范儿,终于荣幸地在庆祝六一的幼儿汇演中看到了儿子的表演。幼儿小班的或许没啥子有板有眼,但少不了的还是自得乐于其中。
对于成人来说,无论是恨铁不成钢的期望还是设定诸多目标来规划子女的宏图,成熟的心思和缜密的认知不能说没有,但孩子为此一路走来的过程呢?他能每日快乐如节吗?
显然这又是诸多家长乐于狂想但又不能回答和做到的实质所在。也正如在孩子表演的小舞台里,几乎每个成人级别的大人们更多的关注还是自个孩子如何的本身,而不是其他,不是其他孩子也不是其他孩子的家庭氛围及过程。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望孩子攀龙附凤。这是实际与幻觉、样本与计划的悖论丛生。固然,所谓的素质差别决定了外围,但人性的本质其实会有恁多差别吗???
于是,偶便看到了孩子表演好的成人在沾沾自喜,孩子没机会或者表演不好的灰灰突突或者责备连连。一番孩子上面小舞台的乐趣,多番成人下面大世界的纠结。
一番生动且互动的画面其实远比书本或者其他媒介学到、收益的多得多。直观的未见得不是会触及心灵的底层,视角下的未见得不是鲜活的教科书。由此,成人更该体味:你做好的只是一点点,而没做好的其实是大多数。
自省也好,自纠也罢,有所察才有所动,早有动作便是豁然一马,早有绸缪便是醍醐悟道。在这个道理上言之,所谓成人认知的大世界,原本缺少的总是换位的思维。这也即是,未见得你必须一定要孩子如何如何,而恰恰是因孩子你该如何如何
由此,实然感喟,与其大人闹心孩子受累,何若大人省心孩子逍遥??何必非得琴棋书画,何必非得心算奥数,何必非得吹拉弹唱,何必非得小大人乎???由之不出圈地玩乐去,自然而然就会淘汰和筛选出真正的擅长和乐趣所在。啥是起跑线??还不就是大人们把孩子定位的那个橛子、桩子吗??啥是全面发展??还不就是大人们自叹弗如、心有不甘吗??如果把孩子界定为私产,终了大人们就会成了必然的副产品。
一个小舞台再大的辗转腾挪还能跑出哪个圈??一个大世界再小的摸爬滚打也是走过一遭!与其费劲巴拉地找寻、赶场于不同的起跑线,何若气定神闲地搞定、打牢一个原点???让所有的围着你转悠岂不更是煞为好看??着实,那才真是值得NB的认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