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接二连三、涨声一片的诸多工农业产品价格,各衙门口基于不能推却的责任也在见招拆招地频繁开出不同的药方,压了葫芦起了瓢的此起彼伏现状似乎也从来没能使坐着说话的老爷们腰疼点点,同样可以稍稍舒口气的是,百姓们也不再手疼,源在于根本再也没出现用去拍巴掌的叫得响的由头。
对于有其果也必会有其因的简单道理,即便现象表露得有几多番的复杂和捉摸不透,也不该是公说公的理,婆论婆的道地使劲由自个脑门子招呼而在自个家门口抡刀拍出的。即便这也和部门的是否失责无关,却和认知与排他的利益局限有关,而如果都在坚持这个思路,稍稍比集体失声强那么一点点的各说各的理却决然是和集体失职差不多的等号。
譬如,在很多时候,“游资”就像价格的象鼻子,被诸多部门牵着来作为解释价格失控的“圣经”,看不见却说得着地挥舞来去,搬弄着受刺激或者麻木的神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也早该不是初级阶段了。而不是这样的话,那么类似发改委、农业部、统计局部门、工信部等衙门口对此因素信誓旦旦的界定,又何尝不是推诿自我管理的责任呢?
道理很简单,譬如游资这类不是彼此衙门口份内可管可控的东西,惹的祸、摊的事就和我没啥关系。在很多时候,类似这种习惯套路的思维定势也很默契地撺掇成了“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碍你来不碍我”的路数。这不是彻底的失职是什么?
其实,能够做出判断来的条件很是充分,官老爷们不必提篮子去摆样子逛街,听听耳边风应该就靠谱,更何况还有那么些人力、物力投入而来的信息数据在支持。即便各个部门信息的切入点、着眼点会有所不同,但如若拿来对可以归结为一类事情的基本面作以判断。假使还能保持君子敢于揽过和不却他人之美的话,坦坦荡荡地集思广益,即便再退一步而还不能彻底地揪出个原因果子来,也总比这各家门口自产关老爷的吆喝强。
话又说回来,现阶段这些事情的出现有着经济发展阶段和整体大环境下的必然,其复杂和多因也是任一个部门与单个因素所无法充分界定得来的。但也与此最可气的还是,都到了这个光景下,老爷们还抱着原有既定的模式和套路来维持条块分割的话语权,似乎还不仅高高在上,也更是确确凿凿。都如此“自主”了,谁又能真正为民做主呢??
由此,表象上忙忙碌碌的尽职尽责似乎还没有完全燃尽曾经的诟病,而集体有位的“各异家言”也好不热闹地显示了每个存在的必要。但硬道理只有一个:为大民生讨真因、求好果、做实事才是真正的职责所在。否则,挂个集体失职的牌子也决然没啥过分的,虱子多了是啥结果俗人都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