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在上涨,这是普遍的现象和规律,甭说是人口多了吃饭的嘴巴多了众口难调了,就是经十年前的万元户现象谁还可以不怕磕碜地再提??腰包和购买力是否成比例且不论之,几十元钱可以养一月之家糊口的历史早已被几十元一顿的早点的促襟见肘而代替了。由此,人也就没啥不能适应的。
事关民生居家过日子的粮农产品早已不是简单的“姜你军”、“蒜你狠”、“油你长”的习惯趋势了;“气死你”、“电记着”不也立马地跟进上来了吗??
刚迈入小康可以四个轮子运行的条件不也随着“油价的高位运行”而又难免油荒了乎?
这还都是你看得见,数落得着的所在。民生成本随着物价“节节高”的趋势不仅考验政府智慧以及对改善民生的诚意,也监察着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如何“联手”的策略反应,更捉弄着民众忍耐力、承受度的错乱神经。而那些你还不知道或者想知道也还弄不明白的所在那?似乎也逃不了这个指向。
对于早已是不可相信的所谓“经济学家”们对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解读,货币运行状况的实质和目前不能回避的通胀结果的必然联系,谁又能说不是都俱在高歌猛进?
高额外汇储备所造成的本币被动式的持续注入,相关非市场要素【如土地等】被资本化,为抗衡经济危机所提供的拉动需求的强力刺激等诸多因素,势必造成货币供应量比对于GDP增量的超发。实质的“宽货币”形式所造成的贬值不仅在国内外、也在中央到地方的诸多环节、诸多领域制造着资产的向下和信用的收缩。“保增长”也必然和“调结构、控通胀”成为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阵痛的必须成为通胀压力的累积和乏解,泡沫的大小和着陆的软硬度那就不是一个一般、短期的问题了。从而使这个内涵式不叫好的中国式通胀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为一种长期压力。而相比于徘徊在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胀幽灵,我们的也还不只是冰山一小角。
另及,“十二五”的新规划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最终所要达至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落脚点的要求也必然使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入到拉动和保障的链条里。这中间,换做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所关心的总是有多少会是属于你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受其影响面前才愈觉没着没落。
就未来的实际情况而言,掏腰包是必须的,但先花到哪里?哪里的增幅过大?却是至为关键的。这也就存在着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更多倾向于民生支出的比重问题。就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0%的基本判断成为共识来说,钱还是有的。但分蛋糕的比重变了,势必就会造成政府压缩政府行政性经费支出以及减少政府在建设方面的支出的两难。
以一个例子就可看出,2008年因汶川地震,国务院要求中央国家机关一律压缩当年公用经费5%,节省的资金专项用于抗震救灾。经努力,此举节约资金15.45亿元,仅占当年中央政府本级支出的0.1%。如此推导,2008年中央政府本级的财政支出为15450亿元左右。而又面对公务员工资年年要涨,人员年年在招以及其他简单诸如压缩出国(境)、车辆购置及公务接待等费用支出的要求所未能有着清晰数值的尴尬结果,就足以看出,压总是难事。“肥水难以外流”也必然成为专利化的瓶颈控制。
别的不消再说,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小到大。上涨实在是一种不可挥去也又必须接受的现象和规律,一方面它反映着发展的事实,也无时不在地诉说着发展所存在的不可或缺的问题。船大了,掉头难,家大业大了,算盘就不好拨弄了。再加上国际间的抱团取暖的唇齿相依,说来不腰痛也头疼。就此打住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