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经年又此时,谁愿无花空驻枝?20年,或可一代,世纪跨翻,岁月痕迹,总不淡然。
   
高考,独木桥的悠悠早已不再是童话,更似乎,始终未曾找到一丝神话的味道,人间烟火,熏燎的也早已不是雪中行过的足迹。渐行远的躯壳在回味中不免点燃香烟,端起杯盏。
   
在至今的高考史上,90年算是除了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二次震动,源于89年众所周知的因素,90年的高考也似乎不是开玩笑地来了个下马威,几乎全国所有的省区本科的录取线都下降了3/40分。博主所在的黑龙江考区更是明显。那时也算进了半个保险箱的省级重点中学(现在的重点中学各类招法虽然多了,但素质来说和那个时候的绝对没法比)都基本属于7月飞雪,作为其中一员,本来志在必得的杀入京城也因为第一科的语文考试过于放松而丢了一大张忘答成为了泡沫,但也相当戏剧性地还被录取为中文专业的本科。现在回想起来也总是难免哑然。
   
只是,失望的还不止是自我的不知天高,没等热足了骄子的屁股,几乎在所有的不解之中就自我卷铺盖、打道回府了,这学校还真不是俺读得了的,有点范德彪的打法“大不了从头再来”。哈哈
   
91年第二次的参加高考,前提过程中基本属于顺风顺水,区内拔筹,省内入圈,由此也落得北京两所高校的保送名额,只是,那时候,在心中,对于文科高校的目标,唯一剑指北大,余外无他。也好,分数见高下,那就考吧。
   
关键时候又是天公不作美,考前不到一周(6月30日,那是高考是7月7/8/9日)遇上了半年不遇的大洪水,下午不到2个小时,博主所在县城就基本成为汪洋之舟。在忙于救灾、救人的同时,唯一得到相对明确的消息就是,本年本考区的高考推迟,在救灾后启用备份高考时间和考卷,得,实足是一个大梦没感觉啊。
   
对于几乎从没有人见过的这个灾难,也没有人能够先知先觉地带出些什么学习的材料,定好的考点淹在水中,能够提供文纸用品的商店亦然,铁路公路中断,所以,倒霉塞牙,奈何于天?
   
博主7月4日回到家中,室内积水仍近半米多高,所有家什无一幸免,在一面救灾一面灾情频频报警的情况下,得到消息,全县全力以赴确保高考。
   
就这样,91年的高考在淌着淤泥走进考场(所有考场都改在2楼以上,厕所不开放)的情况下进行了,据说,我们的考卷和纸笔都是直升机空运来。每人纸笔一只,橡皮考场公用,就这样,博主没有再次错过。
    9日最后考完政治,博主把那可怜的纸笔向空中一扔,大呼“妈的,这次考上啥都不再折腾了”。现在想来,那绝对是很多人都难以想象也不可能会有的感受。
   
那时候,报的六个学校也都是北京的(本科和重点各三个,余者没有,这还都是考前报的),终于还是没留遗憾。
   
按古时“连中三元”的说法,好像也能算上一“元”的,哈哈。优先录取的北大的好像被录到革命史专业,兴趣不大的,也就继续割爱了。法大35个名额之中留下了新的名号。
   
只是,高考戏剧性的话题似乎总和博主藏猫猫,博主的刚刚录完,高考政策下来了,我们这样的灾区每人加20分,妈的,录取完了的,没机会了,加这20分,老子北大的专业也就任选喽。
    
就这样,我的高考故事完了,我的北大梦想也就扯淡了。
    
家乡的河水依然流淌,雪照样洁白,我的梦想也由此更为淡然。这还不很够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