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十几块钱的药品被卖到200多元的个体事件又把高药价的问题闹到风口浪尖上,按说药品这东西虽然不似五谷杂粮一样每日必须,但也确实是没人所不需,而这个表面化问题也实然就是关于医改一直前行踯躅的偶发性写照。
医改涉及民生面面,自然需要稳步推进。而关于高药价的问题也是政府屡屡出招,但为什么终极解决不到位呢?而且最终又能够实质反映到医无德的结论上来呢?请看如下分析:
一、相关措施没能够彻底斩断、规范中间的利益加码链条;
任何产品的利益取向无可厚非,但市场行为之下,最为需要解决的就是利润是否趋向合理。目前看来,药品企业的利润还不能算小,在诸多缺乏新药研制和创新的情况下,药企相当一大部分的成本被用来做宣传和流通环节之用,这也基本成了惯例。大手笔、多曝光的药品广告充斥各类媒体,没有充足的曝光率决然是难以进入医院的选择和民众的视角的。在这个“光环”之下,也在外围建立了提升医院、医院相关部门、医药代表、医生等诸多中间链条的利益分配价码的空间。这些诸多点、面的中间环节构成了新一轮也是最大增量的“利益分配”,也是暴利和不公正的本源所在。如果不能彻底斩断、规范这些中间的寄生的链条,那么最终消费者面对的只能是层层加码的盘剥。
二、医院整体和医生个体的参与逐利促使医德丧殆;
医院、医生。无论是行业还是职业,都难免存在整个社会收益和地位的比较问题。在患者的牧场中,羊毛出在羊身上也是必须的,而关键还在于羊毛出了,草是必须的吗?基于博主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医生都相对熟悉的角度说几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小病大治,内病外治,外病内外治”在医院中现在是现成套路。曾经得过一次感冒立马就被医生开了几百元的输液药方,抗生素是难免的,我就坚持输青霉素,不是为了花不起钱的便宜而是为了见效快。医生也立马就说这个危险,出了问题不负责的话头。看在咱还真的有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照办了,结果也就百元之内3日就好了。上周突然出现的腹痛也被医生安排了抽血、B超、胸透等诸多检查,在还没出最后结果之前也开了上百元的药。尽管咱也是医保的,但也不能不纳闷,还没出结果呢?这药能对症吗?结果出来了,都是没啥事,但药还是要开的,前面检查的钱没挣够,后面的自然还得跟上才是。其实,折腾了这功夫,自个把病都看出来,不就是着点凉肚子串气吗?花了3块钱买了6个大水萝卜,像水果似地每天一个,痛快地放几个屁就没事了。事实这么做了,也就狗屁事都没了。
这还只是简单的表象,更为实质的就是医院和医生都在做着“排除法”和“多环节”的利益加法。撇开职能科室的小利益不说,那些辅助科室的利益绝对不可小瞧。一般的病你就得B超、CT、X光等带字母的走一遍,是否必要还不是医生说的算,而且现在电子化了,每个检查基本都是一个全涵盖的数据化表格和文字表述,和你无关的就删掉,剩下的打出来就是你的检查结果。就这样,病人的检查过程都可以格式化了,到了开药的环节那还不就更是轻车熟路的推销化,好使与否是次要的,关键是开这药是科里或主任交代的,也自然是回扣或者返点高的。在此之下还能够坚持的职业道德底线就是吃了这药还不会死人。
别的关于外科的那更是不用说了,红包不给你自个心里都憋屈。
尽管医保咱还是享受的,偶尔也还在这都是公立的医院逛一遭,但也实在看够了,相比于曾经如雨后春笋般出来现在稍稍消停了些的药店扩张来说,还不都是药价高利的一个原因闹的吗?
可以说,医无德决然是社会之大毁。
三、患者的心态调整缺乏和疾病乱投作祟
作为患者来说,大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价高的药一定效果好,医生的嘱咐别爹妈的话都用。。。。。等诸多自我的心态失衡和缺位的“自我意识概念”也恰恰是维持了这些现象存在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于在别的行业里买东西都是大爷的老套路,在医生面前那可是绝对看不到的。这种情形势必也是鼓舞着手术刀之外的宰刀。
再说多了真是累了,就这么着吧。没病的祝愿继续保持健康,有病的那就自个掂量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