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映山红为什么要叫杜鹃花?

(2017-04-04 10:52:33)
分类: 《宇宙地理风水大师精品》
声明:本文属于余双红原创作品,已受到如来和耶稣联手保护,版权所有,法力无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我们联系,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商业用途,侵权必究。

http://s3/mw690/001D541Rzy7a24NW5aOf2&690
http://s13/mw690/001D541Rzy7a24D9fnC1c&690


    映山红,很显然,因为映得山都红了,所以叫映山红。但是它现在的中文学名叫做杜鹃花。杜鹃花,又叫映山红,满山红等。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900种。中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仅特有种类就达400多种。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杜鹃花分布非常广泛,北半球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南半球分布于东南亚和北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映山红,名称直接来源于它的表现,因为它映照得整个山都红了。那为什么映山红后来叫做杜鹃花呢?这个名称来源于杜鹃鸟。因为人们认为映山红的红,是杜鹃啼血造成的,所以叫杜鹃花。

杜鹃又叫杜宇、杜魄、子规、布谷、拨谷、鸤鸠、谢豹、郭公、勃姑、阳雀子、思归乐、望帝、古帝魂、蜀魄、蜀鹃、蜀鸟、怨鸟、奈何鸟、鹈鴂、巂、子巂鸟、催归、阳雀,是属于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外形和鸽子有些相似,比鸽子显得要瘦长一些,嘴稍微向下弯曲,不过没有嘴钩,也没有蜡质,尾巴比较长,呈凸形,翅膀略短,是一种中小型鸟类。杜鹃全世界共有139种,分布几遍全球。我国有19种,分布也遍及全国各地。它们大多属于夏候鸟或旅鸟,不同种类的杜鹃除了形体方面的差异之外,叫声也不一样。春末夏初,正值它们的繁殖季节,当火红的杜鹃花开满了山冈的时候,杜鹃那高亢的鸣叫声就会在群山中久久回荡,昼夜不息。杜鹃叫声的寓意因地因人而异,诗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境遇,选择不同杜鹃的叫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鹰鹃的叫声在诗中最常见。

    四声杜鹃体长30厘米左右,头颈烟灰色,背部浓褐色,腹部有横斑,翅膀边缘有白色,农民认为它的叫声有点像—”,或者—”—”(广东话)、—”等说法来演绎四声杜鹃的叫声。漂泊在外的诗人却认为是—”,就像宋代文人柳永在《安公子》中所写的那样: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同是宋代的贺铸在《忆秦娥》中写道: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讲述的是在杜鹃的声声啼鸣中夜不能寐的无可奈何之状。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温庭筠的词更有味道:“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大杜鹃的个头比四声杜鹃略大,背部暗灰色,腹部有又细又密的黑褐色横斑,其叫声有点类似布谷布谷,生活中人们将其称之为布谷鸟。像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的叫声都类似布谷,所以都特别受像中国这样的农耕民族的青睐。相传当年神农氏决心种出五谷却屡遭失败,天帝感其诚,遂派神鸟杜鹃衔五谷种子下界相助,终获成功。后天帝又让其常留人间,在每年春季,用布谷,布谷的叫声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杜鹃也尽职尽责,甚而至于啼得口干舌破,唇裂血出,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另有“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杜鹃俨然一副五谷丰登的大功臣模样。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就是借大杜鹃的叫声来反映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

   小杜鹃体长一般在26厘米左右,背部灰褐色,胸腹部为白色,鸣叫声富有音韵,音调起伏比较大,叫声类似点灯捉虼子。在南方被演绎为行不得也哥哥(类似鹧鸪的叫声),而北方则解为有钱打酒喝喝。盖因南方男人出门做生意做工者众,甚至漂洋过海,女人在家苦苦守望,相聚不易,转眼分别,心中凄苦,假托杜鹃代言;而北方人习惯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心里最重要的物事就是粮食、女人和酒,所以借鹃鸣表达心中所想。因此古人常把它的鸣叫作为留客的征兆。绿树听鹈鹕,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鹧鸪、杜鹃的叫声都是劝人不要远行,诗人的一片诚心日月可鉴。

    鹰鹃体长40厘米左右,头灰色,背褐色,外形有点像雀鹰,尤其是飞翔时快速地扇动翅膀,然后进行滑翔,姿态与雀鹰更相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听到鹰鹃的叫声了。这种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叫声不同于噪鹃,其叫声为三音节的—”,或者—”—”,抑或—”。而且叫的声调一次比一次高,至最后终于叫不上去了方才打住不叫。有这样一个关于鹰鹃的神话:古代蜀主杜宇与龙妹相爱,龙妹的哥哥是一条恶龙,它极力反对这桩婚事。杜宇最终打败恶龙,并与龙妹成亲。后来杜宇听奸臣之言,与恶龙和好,被恶龙装进铁笼。奸臣乘机篡夺了王位,并要霸占龙妹。杜宇知道后忧闷而死,变成杜鹃飞回故宫中,绕着龙妹叫着“归一汶一阳一,归一汶一阳一”。日夜哀鸣,蹄血不止,染红了杜鹃花。龙妹见此鸟叫得如此悲切,就说如果你是我丈夫变的,就飞到我头上来。那鸟真的落在了她的头上。龙妹知道丈夫已死,不久也伤心而死,其灵魂化作一只小岛,与丈夫双双飞去,它们那凄凉的叫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不平。“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宋·文天祥《在金陵驿》),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写的就是鹰鹃的叫声。

鹰鹃,是杜鹃里的一种。把布谷鸟说成杜鹃,或把子规说成杜鹃,都可以。因为它们都是杜鹃科杜鹃属中的一种。但是,如果把子规说成是“布谷鸟的别称”,这就有些混乱了,会误导人们以为布谷鸟、子规、杜鹃都是同一种鸟。布谷鸟=大杜鹃,是杜鹃科杜鹃属的一种;子规=鹰鹃,也是杜鹃科杜鹃属的一种。很显然,布谷鸟子规,因为,大杜鹃鹰鹃。鹰鹃常在子夜时分很有规律的叫,催人按照规律办事,所以叫子规。其叫声及其凄厉,远超其它品种的杜鹃。叫声凄厉,鸣叫时速度及音调不断增高至狂暴高潮。叫的声调一次比一次高,至最后终于叫不上去了方才打住不叫。叫声歇斯底里,甚至要把心肺都要叫出来的趋势。关于子规是否就鹰鹃,可以从古代的诗词中那些“哭啼”、“凄切”的描写中思考判断,这跟鹰鹃撕声力竭的叫声相吻合,显然不是“布谷”“布谷”这般柔和的鸣叫所能表现出来的。

附鹰鹃叫声:http://sound.niaolei.org.cn/Hierococcyx-sparverioides/35705.html

由于鹰鹃的叫声及其凄厉,若是人那样叫,早已咯血。正好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充血。“杜鹃啼血”由此而来。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秋瑾)。

    杜鹃花的名字来源于杜鹃鸟,那么杜鹃鸟为什么又叫做杜鹃鸟呢?

相传,古代的蜀国是一个和平富庶的国家。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盛,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生活得十分幸福。可是,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使人们慢慢地懒惰起来。他们一天到晚,醉生梦死,嫖赌逍遥,纵情享乐,有时连播种的时间都忘记了。当时蜀国的皇帝,名叫杜宇。是一个非常负责而勤勉的君王,他很爱他的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 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可是,如此地年复一年,使人们养成了习惯,于是杜宇不来就不播种了。但是,杜宇积劳成疾,最终告别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他的灵魂化为一只小鸟,每到春天,就四处飞翔,发出声声啼叫:布谷,布谷。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滴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人们被感动了,开始学习他们的好国君杜宇,变得勤勉和负责。他们把那小鸟叫作杜鹃鸟,他们把那鲜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鹃花。

当然还有其它版本的传说。传说古蜀国开国国王是杜宇。公元前1057年,鱼凫王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号称蜀。古蜀军队是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纣王的重要力量。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很显然,不管哪种传说,杜鹃鸟的名字都是来源于杜宇,姓杜,因为长得形容娟秀,所以叫杜鹃。之所以有不同版本的传说,一方面跟不同地方创造的文化表达的意愿不同,另一方面,跟不同的杜鹃品种不同。   


感谢作者辛苦原创,如果觉得好,就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给作者赞赏一下吧!

(赞赏我一下吧!么么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