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常青树激情不老松(王忠智作)
(2024-09-19 18:32: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文坛常青树
王忠智
冬日暖阳特别可爱,他以慈祥的暖意,抚慰冷寂的心灵。因而冬阳是诗,是天使,是温暖的神祗。当我踏进主人客厅那一刻,我注意到太阳正斜照在主人的额头,泛起一片智慧的涟漪,闪闪烁烁。主人即是享誉全国散文诗界泰斗,泉州文坛的领军人物陈志泽老师。
一辈子遇到的老师不会少,但可遇不可求的是恩师。显然,恩师是发自内心的称呼,是对自己人生旅途有特殊帮助的老师的尊称。志泽老师便是我一生中值得尊敬的恩师。笑容像往常一样不可拒绝、亲切地迎了上来,刚落坐,我们开门见山,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无拘无束地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他的音量不断升高。原来,他得知最近散文诗的文体问题的争论激烈,“诗歌论”又有独占鳌头之势。“散文诗的文体归属早在鲁迅、柯蓝、郭风等老一辈散文诗作家就已经奠定了独立的地位”,那声音坚定自信、毋庸置疑。嗓音越来越大。“现在有些人,故意混淆概念,这对我国散文诗发展事业是很可怕的”。耿直、坚定、自信的态度,不难看出一位老作家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因担任泉州市作协副秘书长兼散文诗创作专委会主任,有过多次探讨,跟他是一致的。多年来,他一直呼吁,在全国报刊网站频频发表学术文章,因此也深深影响我的创作方向,和理论水平。我曾先后三次召开“泉州市散文诗创作研讨会”,邀请他参加,并作主题演讲,他深入浅出,务真求实,观点新颖,成为引导我市散文诗作家创作的风向标。
无疑,志泽老师对中国散文诗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有目共睹的。我认为:一是创作风格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作品以浓郁的散文诗语言,汲取散文与诗歌长处形成自成一体的散文诗风。二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容,纵观他的作品,文风正,格调高,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奋发有为。三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既有形式上的美,又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而生动,看似白话,实则耐人寻味。四是强烈的文体意识。当有些人有意识将散文诗边缘化,散文化,诗歌化,他总是勇敢面对,振臂力争。五是坚持创作与艺术探索相结合。一以贯之的散文诗独立的文体意识,注意汲取散文的叙述、描写、铺垫等又主动接受诗歌的诗意美、凝练美,诗歌的隐喻、象征、通感一系列手法。大胆实践波德莱尔的灵魂的动荡,梦幻的波动,意识的惊跳散文诗的典型艺术特征。连续五年应邀担任《散文诗世界》“佳作赏识”栏目主持人,融合他的散文诗观,推介大量散文诗精品,对促进全国散文诗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创作水平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散文诗史应该留下他辉煌的一笔。
志泽老师以一位长者大度的风范,如沐春雨滋润一棵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我原来是写诗歌和散文的,有一次我带着稿件让他提修改意见。刚看几行,突然抬起头来看着我,“你好像更适合写散文诗”。一种文体向另一种文体转变,对作家来说既是需要勇气、魄力,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因此如果说我这辈子的写作生涯取得点收获,尤其是散文诗创作上取得一点点进步,跟志泽老师点拨不无关系。当然还有潇琴、耿林莽、邹岳汉、海梦等老一辈散文诗作家的精心指导。这些恩师的浓浓师恩永生难忘。
“写散文诗就像挖井,找准一个点,深挖自然就会冒出清澈的甘泉”,这是陈老师很早就跟我说过。最近泉州的“中国散文名家座谈会”上,有一位散文大家也说出类似的话,何其相似。在他的笔下,自然界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一石一岩,一木一草都获得了生命。我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副刊二等奖的《山之魂》就是受到此启发的。他还跟我说过“一部作品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能够感动自己,任何作品都必须具有浓烈的感情”在创作《童年的阳光》的选材上,我从心灵的高地选择“母爱”这一情感最真切的题材,果然获得了当年《中国当代散文奖》。在纪念吴鲁状元逝世一百周年爱国主义全国征文获得一等奖的《倾听吴鲁》一文,将浓烈的爱国激情赋予吴鲁这个特殊历史人物,塑造一个爱国主义者光辉形象等,在志泽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散文诗这条创作之路,铁定了心。创作激情喷发出无穷尽的火焰,燃烧了理想天边的云霞,先后出版《独坐秋山》等四部散文诗专著,作品在《散文诗》《星星》《诗潮》《中国诗歌》《文艺报》《福建日报》《福建文学》频频见报。耿林莽、邹岳汉、海梦、伍明春、李需、志泽等一大批中国散文诗界大家都对我作品赏识推介。回想起来跟在陈老师影响分不开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志泽老师也是泉州散文诗作家的恩师。很多散文诗作家都是在他直接和间接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一有机会大力推介泉州散文诗作家,在他主持的《散文诗世界》佳作赏识栏目就有十多位泉州散文诗作家作品通过他的笔下走向全国。每次见面都会谈到泉州散文诗作家创作情况,诸如又有哪位新秀作品在全国某大刊亮相了,兴奋之情言溢于表。
冬日的暖阳已占据了客厅大半,与志泽老师的相会总是过的飞快,一眨眼,对面墙上的时钟指向十二点,我该起身告辞了,每次总会留到下次的话题。志泽老师的眼光依然那么慈祥,那么深邃,那么富有灵性。冬日的阳光照亮了主人的客厅给这六十年的笔耕带来暖色,志泽老师又通过他的笔尖传递给无数读者不尽的兴奋激情。予我的感受还是今年7月2日我主持召开的“泉州散文诗漫谈暨陈志泽文学创作六十年座谈会”的总结“陈志泽老师追求文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并行,诲人不倦的精神值得全市作家学习”。我们愿志泽老师这“文坛常青树,激情不老松”,激情永驻,文学长绿,健康长寿。
(《陈志泽六十年文学创作笔谈》(九篇之八)原载《泉州文学》2024年第2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兼散文诗专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