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散文的魅力
(2024-04-11 15:30: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精短散文的魅力
——《大地与履痕》序
叶公觉
我与志泽1984年相识于武夷山散文笔会,那是《散文》月刊及《福建文学》、《海峡》杂志联合举办的全国性的散文笔会。我恭逢其盛,与郭风、何为、石英、李耕……诸名家朝夕相处,论文谈艺,赏景抒怀,从邵武的紫云溪畔到武夷的桐木关前,从弯弯九曲清溪到巍巍黄冈山顶,从深山教堂遗址到大竹岚蛇园……一幕幕生活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就连师友们纵谈散文时的语气声调也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我与上海的几位文友刘征泰、李连泰、乐维华同住一室,忽一日,走来一位潇洒飘逸的男士。他就是陈志泽,来自古城泉州。他赠给我一本他的散文诗集《相思树》。我与志泽友谊的篇章就从那时开始。以后他每出一本书即寄赠给我,我的书架上已有他的七本著作;我也曾为他的散文诗写过多篇评论,在《文学报》、《福建文学》等报刊发表。
与志泽相交十有一年,志泽留给我的印象是玉树临风的身材、热情爽朗的性格,才华横溢的诗人。如今他的又一本著作散文集《大地与履痕》出版,我当然应欣然从命为之作序。
读毕集子里的一篇篇精短散文,我的眼前似繁花纷飞,种种感受纷至沓来。
我首先觉得志泽选编精短散文集出版的做法很好。精短散文具有立意精深、结构巧妙。语言洗炼等魅力,选编精短散文集自然别具特色。这样的集子能编得精粹,不但可降低书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对读者的负责,设者不必花太多时间我能集中欣赏一位作家的上乘之作。这个集子只有12万字的篇幅,却那么独特,厚重和耐看。它既保持了作者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热情讴歌壮美人生,感情充沛、真挚的特点,在愿想深度的开掘、题材领域和文路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等方面又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志泽不愧是一个散文诗作家,他的笔触常带抒情,他的文字多有诗意,即使在他的散文中,仍飘荡着诗的精魂。
集子中许多旅途随笔,在形式上介于散文与散文诗之间,力求二者的融汇,还注意融入文史的精华,提炼寓意,我很喜爱。如《四川六章》,《武汉小晶》、《黄山四题》、《杭州五记》、《绍兴漫笔》等,都以精短的篇幅(有的只有五、六百字),选取某个视角,以抒情的文笔,写出了独特的个人感受。《我爱你中国》一辑,赞美改革开放的祖国,笔调情致空灵而飘逸,在散文的敦厚朴实中融入浓郁的诗意。《无花的三角梅》用的是散文笔法,但其内涵含蓄而不外露,使人联想到鲁迅《野草》中的《秋夜》、《好的故事》,《庸叶》等篇章。散文只是其貌,诗才是其实。这一篇散文力作,既是作者生活实况的描绘,又具强烈、深邃的象征意味。作者对于三角梅满怀赞美,那么,剪、砍三角梅的描写自然就否定了“我”的狭隘和自私。作品结尾处“我在砍它时,三角梅的枝桠,三角梅的刺,将我刺伤”,是真正从生活中提炼的饱含感情和具有深刻内涵的妙语。
集子中那些记事、写人、感悟人生的随笔,似乎更能体现志泽的散文笔法。你看《我家那一杆秤》,平凡之极,普通之极,似乎家家都有的一杆老秤,但志泽在铺叙的基础上有更深一层的感悟。《老同学》、《诧异》对老同学之间的销谊和交往则写得使人感同身受,如历其境。至于对讣告、红包、赠书等的感受,也很能拨动处身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心弦,而特别富有生活情趣和家庭温馨气息的是《我的家》一辑中写妻子、儿女的那一组散文。这几篇散文看似写得毫不经意,但却生动形象。所写几个家中人物呼之欲出。《顾问》中妻子的形象鲜明,语言质朴而贴切。《家有小女》中对女儿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而且颇富情趣。而《“劳碌命”之叹》中描画出望子成龙,为儿子操心的当今父母的心态。作品中不少段落十分精彩,让人读之忍俊不禁。
从这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雕细琢的篇章中,可以看出志泽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对生活的把握精到扼要,对生活的感悟敏锐深刻,对生活的描写活灵活现鲜明生动。
至于志泽所写的说文谈艺的文艺随笔,那是另一种笔法的文章。一般将此类文章归入文艺评论或随笔类,也有归入杂文类的,如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中就收有不少文艺随笔,但将此类文章归入“大散文”的行列之中,也是可以的。尤其是志泽的文艺随笔大多是谈散文诗和散文创作的,大多是从切身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文章写得有见地、生动活泼,对于散文诗和散文的作者是有启发和教益的。
对于志泽的连出大著,我十分钦佩。在夏日酷暑中,翻读书稿,掩卷长思,草写序文,遥望南天,友情依依。
我期待着读到志泽更多更好的新书!
1995年夏日挥汗写于常熟看山楼
(原载《泉州晚报》1995年2月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