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易最难是散文

(2023-09-17 11:12:1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最易最难是散文

陈志泽

 

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谁都可以写散文。郭风说,散文之作,表情达意求其自然朴素而已矣。李广田说,好像自家人和自家人讲话,像自己和自己讲话。鲁迅甚至曾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随便的,有破绽也不要紧。散文这种文体,不塑造人物,不讲究结构。过去还讲“形散神不散”,现在连这一条也不强调。(如随笔或引进随笔的功能,“意之所至,笔墨随之”,尽可随意地聊天式地写。)报刊上开辟“人生百味”、“五味斋”、“实事真情”等栏目,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在上面发表了很不错的(或者其中有些段落写得颇为精彩的)作品就是散文易写的一个证明。再也没有一种文体可以像散文这样“散”,这样自由、宽广,可记叙人与事,可描画人间百态,上至宇宙日月星辰,下至大地花鸟虫鱼;再也没有一种文体这样适宜自我倾诉,适宜将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某些事情或者这些事情在自己心灵中激起的波澜那么自然地倾诉出来。除了刚出生的婴儿,谁没有人生的经历呢?谁没有亲经、亲历、亲见、亲闻的一些难忘的、有意思、有味道的事?

只要想一想就觉得记忆犹新,就能把它们写出来。常常就用第一人称,写来尤其亲切、得体。由于散文的这种以“我”为中心的鲜明特点,其形象、感情不必(也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那样去组织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像诗歌那样进行高度浓缩、语言达到高度精炼,而是自然地流淌的。所谓文无定法,散文更是如此,更是“行云流水”。由于生活本身的生动、独特和作者情感的投人,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将形象抒写得格外鲜明,将感情表达得十分动人,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受到读者的欢迎。近年来散文的“热”恐怕主要因为这一点。

散文的“易”写,当然不能误解为漫不经心的信手写来便能写出佳作。散文这么一种自由自在的文体形式,它本身就是难以驾驭的。散文的自我性,散文的坦诚真实,一定要赤裸作者的灵魂,一定要将灵魂的震颤传递出来。试想,作者的品格、学问、艺术素养没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他的自我和真实的笔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他能写出高品位的散文吗?怎样的散文作者笔下一定要流淌出怎样的散文,假不了。浮躁的作者,把写散文作为索取名利的手段的作者,希图在散文中悄悄地卖弄自己的作者,只能写出虚假的文字、矫情的文字,只能堆砌华丽的词藻和重复一些人们早已厌烦了的题材和手法,令人读之倒胃口。诗歌、散文诗、小说或许还能凭着激情、灵感或故事情节的生动写出与作者的人格和修养关系不太直接、不太明显(或不太体现)的作品,而散文则不可能。要写出好散文来唯能寄望于作者长期知识、学问和艺术的积累,人格的修炼直至写作技巧的不断娴熟,语言功底的深厚。散文是一定要深刻地表达作者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感受的,如何选择、提炼、深化自己的感受就很不容易。这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人生阅历、人生体验。有人说散文是老年人的艺术,这有一定的道理。老年人的人生积淀是创作散文的宝藏或曰仓库。老年人比较可能具备散淡的心境,这是创作散文所必需的。当然,年纪轻的人也完全可能写出好散文。关键要看是否耐得住长夜孤灯冷板凳的冷清和艰苦,是否下定决心并付诸实践,不断地从生活采集矿石,在高温下熔炼出优质的金属来。或者如同羊吃百草,细细地咀嚼消化,挤出奶汁……要看是否能够在经历独特的人生体验之后,表达出自己瞬间的、微妙的对于人类精神的发现和概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能表达出人们“胸中有、笔下无”的东西。表达要恰切、生动,要自然、优美。林语堂说行文要“来得轻松自然,发自天籁,宛如天地间本来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说得太好了。作家之所以是作家就在这一点上。如若只是简单地、照相式地再现生活,散文的“味道”在哪里呢?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散文作家、作者中,似有一些人长期以来陷入一种误区,以为闽南乡土题材极有特色,只要把这种特色形神兼备地描述出来就臻善臻美了,作品缺乏思想的观照、哲理的思辨和文化品味,因而绚丽而不坚挺,缺乏思想力度和深度。当然还有别的误区(如追求所谓的文采、抒情,导致作品过于华丽、外露等等)。语言对于散文来说特别重要,要写出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要准确自然地有活力地写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种心态对事物的观察和感觉就极不容易。这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要三番五次地展开联想,捕捉最恰当最鲜明最能与物象内涵相一致的意象。还有其他问题,散文的虚与实的结合,散文的文采,散文的或浓烈或清新或深厚或纤巧或绚丽或素雅等不同风格与情调的选择和体现,散文的诱人的韵味……散文千真万确又是最难驾驭的呵。

散文的“最难”绝不是耸人听闻之论。然而,散文之难是付出踏踏实实的劳动、锲而不舍的追求可以克服的。正视它是为了解除对它的误解,为了很好掌握它。而散文的“最易”不正可以充分地利用吗?试想想,我们放开了手脚没有?我们自由了没有?怕是远远不够的。切勿光是念叨“好剑好剑”,而把好剑束之高阁啊。

矛盾而又可以统一。利用散文之“最易”,克服散文之“最难”,就到了接近写出好散文之时了。

 

(原载《福州晚报》199710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