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散文诗式作品
(2023-07-21 10:33:2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中国古代的散文诗式作品
陈志泽
中国古代虽没有散文诗的名称,但有些作品具有散文的洒脱、飘逸、自由的风度,又具有诗歌的凝炼、含蓄、空灵的气质,类似散文诗。郭沫若曾说过:“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屈原的《卜居》《渔父》诸文,以及庄子《南华经》中多少文字吾人可以肇锡以'散文诗’之嘉名者在在皆是。”艾青也认为《古文观止》中最优秀的散文可以称作散文诗。
这一类作品除了《卜居》《渔父》,还有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刘禹锡的《陋宝铭》、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柳宗元的《钴潭西小丘小记》《小石潭记》、欧阳修的《秋声赋》《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归有光的《项脊轩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王粲的《登楼赋》、周敦颐的《爱莲说》,还有明清小品中的一些篇章,不胜枚举。
这一类作品具有散文诗的一些素质是明显的。
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就很像一首议论体的哲理散文诗。作品中有很精辟的议论:“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饱含诗意和哲理地表达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将归田园的决心。作品中揉合进细腻的,很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如写他“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行舟而归、喜至家门而速奔以及归家后“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等室中乐事、田园游涉之趣,令人惊异作品因容纳散文性细节所具有的散文诗式的飘逸美。作品又不忘运用形象化的精炼的概括和语言优美的绘声绘色等诗的艺术手段,进一步渲染“归去来兮”的不容犹豫。诗和散文的“融合”十分自然完美。和《归去来辞》一样具有鲜明的散文诗的美学特征。而陶渊明的另一篇作品《桃花源记》,似可看作古代的叙事体散文诗。这一篇作品选择、虚构造了一个典型事件:武陵人捕鱼时来到一个极其美好的、真真切切的,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而尽管回程“处处志之”却再也无法找到这个地方。这篇作品是以叙事结构的,作品仍具有散文诗的语言优美、诗意浓郁、描写细腻等特点。例如作品这样描绘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接着又进一步细腻描绘了“复前行”、“复行数十步”见到的景、物、人,渲染了桃花园里自由美好的生活和扑朔迷离的氛围,把散文的描摹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象征着一个自由幸福的世界,寄托着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把这篇作品看作象征性的散文诗我看也是可以的。
有人认为散文诗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当然可以讨论。但我国古代存在着散文诗的优良传统,说明诗歌融入散文的需要和散文融入诗歌的需要由来已久,这也是散文诗出现与存在的必然性,说明散文诗作为独立文体存在的必要性。
(原载《厦门日报》1993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