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街泉州中山路——陈志泽散文集《泉州,泉州》选读
(2023-03-13 07:47:1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名街泉州中山路
——陈志泽散文集《泉州,泉州》选读
董必武咏泉州诗有“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句。这“南北一长街”指的就是泉州市区中山路。这条长街岂止董老印象深刻,所有到过泉州的游客都不会忘记它。本地的泉州人时常在中山路行走、漫步,更对它怀有亲切的感受、深深的热爱。
这一条贯穿泉州市区南北的街道的确是最能代表泉州的景观之一,它同古城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总是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攘攘。它热闹、繁华而又不嘈杂不纷乱。中山路原名七贤路,192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易名为现名。中山路全长约2495米,不算太长,但它几乎成为直线,畅通无阻;其宽10—20米,两旁有绿树掩映,楼房皆为南方骑楼式。骑楼,俗称“雨脚架”,典型的民居和街坊的特色;沿街面用柱廊式骑楼,高二层、三层、四层,高低错落有致;楼与楼紧连,临街设店,里屋及楼上为居室或贮存货物。由于中山路位于市中心,加上它的商店供应物品应有尽有,人们只要行走片刻来到中山路的任何路段,便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中山路,泉州名副其实的黄金地段。中山路的骑楼可遮阳挡雨,这对于炎热而多雨的泉州是匠心独具的建构,人们在骑楼下行走,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中山路给人温馨、美好的感觉,难怪人们总喜欢徜徉在中山路,并非都为了购物……中山路已不年轻,但它依然靓丽。1998年,城市建设部门为它进行了“洗脸式”、“嵌牙式”的全面整修,更显得楚楚动人。它那建筑立面的檐口、窗楣、窗口,一色用红色清水砖拼花砌筑,檐顶平台前用绿色葫芦形瓷栏杆饰配,柱头檐下雕饰以花纹……一处处精雕细刻、巧工美饰能吸引你惊奇的目光。它的临街门、窗构筑样式所体现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和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含量又会让你久久体味、舍不得离去。
随着新街、新城的不断出现,泉州中山路如今不再繁华,但它的价值不会改变。
2001年,“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2010年5月14日,泉州中山路以它体现泉州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完整展示泉州城市的历史风貌和集聚了颇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列入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名录。授牌仪式于2010年6月12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在苏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