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泉州
(2022-09-08 09:21: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散文集《泉州,泉州》作品选介——
印象泉州
陈志泽
北窗眺望。我指着南俊巷北拓正在耸立的楼房对小孙女说:“你看看,楼房今天是不是又长高了?”她回答:“又长高了!”。我给她讲解,工人叔叔在脚手架上忙着,楼房才天天长高。她却冒出一句“和我搭积木一样”,让我禁不住惊呼:“完全正确,加十分!”
这些年泉州城建的步伐是快得像孩子玩积木。就在昨天——好像就在昨天,南俊巷完成重建。我家严重破损的“手巾寮”老屋拆了,换回几套新房子,有模有样地加入到崭新商业性大街的行列。而现在,南俊巷又迅速北拓,南北贯通的南俊巷新街眼看着全面竣工,简直梦幻般神奇!
说是巷,其实早已是街。我的祖籍地南俊巷,又是一条时常行走的路。走在这样的路上,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抬眼望一眼我的房子临街那别致的小窗,看一看古巷两旁漂亮的仿古的建筑,繁华的商店……文化气息浓厚的状元街,狮子守卫、龙盘踞着的大牌坊,有时也漫游修葺一新的承天寺,与悠久的历史对话……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一条焕发生机的名巷,更是古城一条通畅的血脉、崭新时代的画廊!
几乎所有新建街巷的建筑风格都是一式的红砖白石,有的还再现传统的“雨脚架”;一式燕尾式屋脊——群燕在空中扑楞楞翱翔——吉祥的、矫健的燕子飞进雕梁画栋的高楼的丛林,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晋代王羲之一句“游目骋怀”,怎么就说到我这个现代泉州人的心上了?我喜欢在古城市区随意走走看看,与风景相遇,让思絮飞扬。
一个休息日,一家人坐在车上闲游,我突然心血来潮:“拐到西湖看看好吗?”小孙女抢答:“到西湖!到西湖!”也不知她凭什么拍板。到了那里,才知道过去西湖处于一片低洼地带,是发洪水时泄洪的“西北洋”。而今滔滔洪水从岁月的残章断页里遁去,当年的荒凉之上挺起了秀美的湖,100公顷的明镜捧在城市的怀中。与滕王阁、黃鹤楼齐名的消融在历史烟云的奎星阁,巍然重现在浩淼空阔间——今日的刺桐阁——水中破浪而行的船!而近年建成的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就站在西湖边上,深情诠释着泉州的历史文化——古城的建设总是具有十足的文化含量,让人走到哪里都受到熏陶。
看不够,在西湖一泡半天,留下很深印象,还拍下许多很“水”的照片,仿佛我们也很“水”了。
泉州这些年的巨变,是我的印象告诉我的。印象是感觉的浪花,比考证更真实、更鲜活。古城生长出来的道路、大桥,气派轩昂的楼群,五彩斑斓的大地之花……我随意行走都能碰上,不是运气,不是偶然,是因为好风景实在太多。
传说东西塔的“七宝铜”塔尖把笼罩古城的罗网刺破了,古城这才挺起胸膛。我更深信时代赋予泉州人民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前瞻的目光与实干精神,深信泉州必然要为世人推出越来越多的好“印象”!
(原载《泉州晚报》2011年8月15日 获“董酒杯”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