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九日山
(2021-09-17 09:24: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伫立九日山
陈志泽
在这里,俊秀的相思树和翠绿的龙眼树、榕树、凤凰木把蜿蜒的山路编织成幽深跌宕的画廊。山泉琤琮,鸟语啁啾,松涛竹韵协奏着柔美动人的轻音乐;
在这里,林立的碑刻、摩崖的题铭在金色的阳光下闪烁着,讲述着一个个祈风的盛典、航海的故事;
在这里,几乎每一块石头,每一株碧树,都带着传奇的色彩,即使是在树丛、在枝叶间,在石头的缝隙里,也能找到历史遗落的诗章。
仿佛一切都那么静默,但又有浩浩荡荡的交响曲向四面八方漫溢似的;仿佛一切都那么安祥,但又有那么多浓烈的画面在翔舞……这里是一部灿烂的航海史的典籍,那么深奥,但又不须许多注解便能读懂,使人亢奋、陶醉!
清康熙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题写的,镌刻在半山处大石壁上的“九日山”三个大字,逎劲、雄浑,在日光下,显得那样的有气派,一下子便能把上山来的游客吸引过来。“九日山”山名的来由有说是因为一个道人,自言从戴云山最高处来到此地走了九天才到达而得;有说是晋代南移的人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此登高望远之故;还有的说是因为有一个叫拘那罗陀的印度僧人来到泉州,他在这座山上发现一块很平的石头,就坐下来,在石头上把带来的梵文《金刚经》翻译成汉文,翻译了九天才完成。九日山远在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就建起一座闽南最早的佛教寺院——延福寺。寺两侧建有海上航行“保护神”通远王之庙。北宋时,每年冬夏两季,泉州郡守、市舶司官员都要陪同外国商人前来祈风送舶……大石壁上的祈风碑刻记录了他们这一活动的盛况,读罢令人浮想联翩。祈风碑刻闪烁着精湛的书法艺术之光,难怪有人称九日山为“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
北宋元丰二年至六年间,泉州知府陈傅在九日山通远王祠举行海舶祈风祭典,此后,“北风航海南风回”,每年夏、冬海舶入港和出航的两季,泉州郡守或市舶司官员等都在九日山的通远王祠为出海的海舶祈风。宋时晋江下游河宽底深,刺桐港的大船可驶进泉州东南城外码头而后换坐小船向西抵达九日山下的金溪,接受山上祈风的福荫。
伫立在九日山上,凭借祈风碑刻,你的眼前能闪现出这样的画面:香火袅袅,张灯结彩,鼓乐喧响,山下的通远王祠,官民同心揖拜,即席赋诗、觥筹交错、衷心祝愿。而近在山下金溪上,远在刺桐港等待着驶向远洋的满载着丝绸、瓷器、盐等货物的船队,感受到“福禄宴会”的虔诚而巍巍颤动,仿佛已有一个个吉祥的兆头闪耀在龙骨的保寿孔里那一面明亮的铜镜上……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团到泉州、到九日山考察,留下了考察团成员题签的石刻。
九日山给人一个昔日豪迈、神奇的梦。
今天,我们的巨轮已不必举行什么祈风仪式而后远航,但是,谁能说,我们伟大时代的航船要驶向远方,不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呼唤智慧和力量的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