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别古巷

(2021-05-20 09:59:37)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告别古巷

陈志泽

 

    古城泉州巷多。纵横交错的古巷是泉州的经纬,编织成历史文化名城瑰丽多姿的民情风土画卷。

    南俊巷就是泉州的一条著名古巷。它位于城区的中部,从东街到打锡街末端,不长。南俊巷是我的祖地故土,我的根。

    我的童年是随父母在异地渡过的,但我毕竟又常随父母回南俊巷老家。“泉南佛国”三大禅林之一的承天寺就在老家近旁,天竺梵音、晨钟暮鼓隐约可闻。小时我常到那里捉迷藏,“考证”那里的飞来塔可是真的从云游的和尚手中飞来啊,苍蝇飞到“蝇不朝天”的石碑上可是真的一只只头朝下趴着啊,也不怕骚扰了庄严的大佛。古巷平坦且笔直,路好走。古巷又向两侧生出许多小巷,通向四面八方。新府口、敷仁巷、镇抚巷、承天巷、桂坛巷……听听这些名字,已能把你带到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幽美的境地,引发你的遐思奇想。譬如承天巷,据说承天寺后有一座小山,山上一块花岗岩石形似鹦哥,山以石名,称为鹦哥山。明初时江夏侯周德兴欲破承天寺的鹦哥穴,暗建承天巷为一箭直射承天寺第一山门——鹦哥之尾……姑且不论此后古寺祸福兴衰与这一“箭”有何干系,周氏建此名巷,美举一桩!南俊古巷不乏宫、庵、庙、亭,老屋周边就有三处。紧相毗连的民居中,还常见掩映在榕树和龙眼树下的,人称“大厝”的近代和现代的旧式第宅。巷头一座很有气派的“大厝”,我是那里的常客,其花岗岩石埕之宽阔,雕梁画栋之精美,燕尾式屋脊之高翘、精神,每每令我赞叹不已!这种建筑的由来,曾有这样的传说:明代的一位皇帝赐其皇后将她在家乡泉州府惠安的“府上”改建为皇宫式的房屋。皇后向太监传旨时故意将“府上”的‘上’字省去,变为“陛下赐我府建皇宫式的房屋”。于是,整个泉州府——连百姓的房屋也建为皇宫式了。这当然是不足信的,但体现了“大厝”建筑的高品位和泉州人的文化追求。古巷的意境宽广、内涵深厚,文化氛围酒一样浓烈。

    南俊巷早在宋代就因住着一家“一门三世五进士“的人家而闻名遐迩。那一户人家户主崔拱及其子丽则、正则,其孙黄臣、宋臣,五人都高中进士,郡人十分赞赏,称他们为“南方之俊”,并立南俊牌坊。古巷的人杰地灵可不是随意口占的。在我们家老屋生活过、从那里走出去的本家族成员怕已有上百人,我可以毫不吹牛地说,他们当中各种人才都有。古巷活跃在科技界、教育界、医学界、宗教界、文学界的专门家多的是,行走在巷里,简直随时都能碰到几个;承天寺内有个“历史文化中心”,恰似一棵挺拔的奇树,生长着累累果实……如此景象敢情因了古巷灵气的熏陶?确实令人引以自豪,思绪连翩!

    我曾有三年时间就读泉州五中,学校离老屋不远,可以“通学”。每天,我骑一辆笨重的自行车吱吱嘎嘎奔走在石板路上。古巷之路承载着我青春的梦想,连接着未来我所向往的,抑或不得不要走的路。“文革”期间我躲回老家,也就在那时我结的婚,“新房”还是我念中学时住的老屋里最小的房间;我的父母去世了,也如同当年祖父母,灵堂还设在老屋的大厅……古巷留下我人生的轨迹,牵系着我的情思,我与它血脉相连。有一天我离别了古巷,我也带走古巷的叮咛和嘱托。而多少年后,我从异地飘泊归来,古巷仿佛熟悉游子的足音,大老远就亲切地望着我微笑,她依然以温暖的怀抱热切地迎迓。老屋已很拥挤了,但还是满怀喜悦地接纳。哦,如期归来的燕子正在屋檐下衔泥筑巢——燕子也晓得返回故乡——在古巷,我看到许许多多人家的屋檐下,燕子在垒叠着它们的依恋和守望。燕子在呢喃,我能听懂它们的言语。

    我在古巷的老屋一住又住了十年。过去年月的日日夜夜,笑声和悲叹 绕梁不散呵,就是那残破的墙缝里,也珍藏着难忘的故事——“手巾寮”式老屋的人和事,那一口水质清冽甘甜、冬暖夏凉的井,厅、房及至一砖一瓦,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任凭岁月的流水怎样冲刷都冲刷不掉。

    前几年,因为旧城改造的需要,南俊巷重建,老屋被拆迁。那一天我赶去拍一些照片,向古巷和老屋道别,可惜因为迟了一步,只能拍到一些断墙残垣。时代大踏步前进是要付出一些代价,古巷的更新和老屋的湮灭有点悲怆,但又是壮美的。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但更需要抒写新的篇章。过去的光荣和智慧融入了云蒸霞蔚、多姿多彩的绚丽和希望,我们应该觉得欣慰。南俊巷如今已拓改成崭新的商业性大街,古老、破旧的民居已荡然无存,它们的主人上楼了——在一个个装潢得华丽堂皇的商店楼上,古巷的“巷民”开始了新的生活。每当他们从临街的铝合金窗口俯瞰这一条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水泥大道,心中都会泛起波澜!老屋居住的六户人家不再耳鬓厮磨,现已分散到各自挑选的新址。合久必分,算是顺乎自然。亲戚偶尔相遇在街头巷尾,嘘寒问暖,亲情倍加……

    好一条又俊又美的南俊新巷啊,望一眼都会令人心醉!新巷大道两边取代过去民居的楼房,采用仿古建筑,楼顶上燕尾式的屋脊依然高翘、精神——群燕在空中扑楞楞翱翔——古巷更焕发出盎然生机……

 

(原载《福建文学》2002年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