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塔下,繁衍着一种景象
(2020-07-09 08:16: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东西塔下,繁衍着一种景象
陈志泽
一
从小就喜欢东西塔,看过无数次。还曾爬过,钻进塔心,一直到顶层。东西塔高大,感觉更比实际高度还要高得多。仰望它,东西塔高上云天。
泉州民谚“站起来是东西塔,倒下去是洛阳桥”家喻户晓。东西塔竖立起一种让泉州人效仿的“站起来”的辉煌典范。
触摸东西塔的肌肤,感觉它内心的温热。
望一眼东西塔的脊骨,能叫人挺直腰杆,昂起头。
东西塔精神的高度,让它的视野如此辽远,如此广阔,甚至能望见它出世以前的一切……
老家在泉州鲤城南俊巷,好些年住在那里,天天在巷里行走,朝北没走几步就到巷的尽头,再朝西望,就看见东西塔嵌在不远处西街的天空下,顿时心海里热浪腾腾!
东西塔下横亘着一条古街——西街。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以为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说的是泉州,西街当然包括其中。自古以来小小一条西街就出过不少“圣人”。
二
东西塔下,鲤城的大地延伸到整个大泉州,杰出人才就更多了。
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历史的风云,哺育、淘洗出烂若星辰的英才。他们中有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有政绩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有著名的思想家李贽;有经术湛深的理学家蔡清、李光地;有雄才大略的改革家吕惠卿;有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有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吕夏卿、何乔远;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黄吾野;有励志笃学的科学家丁拱辰,有黄克晦、
灿烂辉煌的泉州文化哺育了古往今来的不计其数的泉州优秀儿女,优秀人才,他们又继往开来为泉州文化添光焕彩,推动、完善着泉州文化向前发展。
地灵人杰。不断繁荣发展的泉州文化决定泉州优秀儿女,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的景象一直繁衍连绵着……
这种景象是泉州文化所决定的。只要我们来赏析赏析泉州文化的构造与组成就清楚了。
海洋文化无疑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与南海诸国有了交通往来。唐代,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市井十洲人”就是泉州当时对外贸易开放、繁荣的真实写照。元代,泉州更上升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泉州港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盛赞:“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则感叹:“刺桐(港)为世界第一大港,余见港中大船百艘,小船无数”。泉州湾千古不息翻腾着搏击的波浪、永远的召唤与无尽的财富,吸引与造就层出不穷的弄潮儿。泉州人原本就遗存着古越人独立不覊、敢于冒险的性格基因,长期的海外交通、贸易更形成它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吸纳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先进性,对于泉州人的培育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文化吸纳古老、优秀的中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自身文化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在可以见到的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证明8000年前中原(今日河南)已闪耀着文化的星火,新石器时代大量文物的出土更证明了7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光辉,证明中原在整个史前文明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也足以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这里是一片仰慕英雄、产生英雄的土地,也是热爱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中原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的英雄谱,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歌颂英雄的神话传说,灿烂的画卷,光耀神州。在河南卫辉,我曾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瞻仰了比干庙,重温了这一段历史:商末,纣王荒淫无度、滥施刑戮,国无宁日,民怨鼎沸。纣王之叔比干,一连三天进宫冒死进谏终被纣王所杀还剜出他的心来……然而,比干之心从此永不熄灭。在这一颗心的光照下,纣王朝第二年便倾塌了,历史朝着前方迈进了一步;在这一颗心的光照下,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谬误的斗争,每每理直气壮得多。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发端和母体地位,必然对于包括泉州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原文化在中原蓬勃着,与万里之遥的泉州是怎样发生了关系的?起伏跌宕的历史造成的机遇,让相距千山万水的中原与泉州突然紧密联系起来。文化因之滚滚流通、交融、传播。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泉州府志》载:城南曰晋江,晋南渡时,衣冠士族避地于此,沿江而居,故曰晋江……伫立水边,放眼滔滔,令人遐想,那浪千叠里,写着多少诗行?迷蒙之中,流动着什么?穿越时空,令人依稀望见,狼烟里的中原走出浩浩荡荡离乡背井的队伍,艰难的跋涉,踩出历史的长卷……奔流不息的晋江,温情脉脉;四季如春的异乡闽南,胜似家园。于是——丛丛篝火,舔净了血迹,染红了寥廓的江天,烘暖了僵冷的躯体,照亮了前面的路程……于是——战火烧不灭的悠悠天籁,无法践踏的大地不朽之花……何其悲壮的大逃亡、大南迁给泉州古城带来了中原文化。中原古文化的瑰宝,同逃难的衣冠士族一起在泉州扎根萌发、繁衍茁壮!
融入了海洋文化和植入中原文化的泉州文化,泉州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泉州人才辈出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强大的“催生”条件。
地处东南沿海的泉州四季如春、土地肥沃、人民生活较为安定,海外贸易活跃,经济繁荣,为本土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海纳百川,多种文化的融汇与发展,这是造成人才不断涌现的泉州文化具有无穷活力,卓越、神奇的根本原因。
民谚“泉州人,个个猛”其实是具有历史依据和深刻文化内涵的一种社会呈现与形象的概括。
三
唐宋以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悠久的历史与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与风物形成的人文精神,文化渗透力、影响力人对于人才的出现与成长无疑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推波助澜的催生、催熟的作用。光辉灿烂的泉州文化,浓厚的人文氛围的长期熏陶、影响与培育,给这一块土地上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重要而优越的条件。
以泉州具有极其丰富与深刻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及其著名风物为重要内容与显著特点的泉州文化对于自古以来泉州著名人物的成长必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与重要的影响。
譬如明末的李贽,他的出生地是当时泉州的主要商业区,他的先世和族亲中,有不少人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那种见多识广的商业活动气息与遗传基因,对于李贽的性格的形成与思想的发展的滋养是必然的。
譬如当代西街的四位著名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和东南大学的校长陈笃信。前后短短十年间,泉州西街出现的这一奇迹,在福建,乃至整个中国,都属罕见。除了都受到矗立在西街的开元寺、东西塔的启迪与熏陶,还有其他名人、名胜、风物的影响。林祖赓的老家就在西街的曾井巷巷口,离状元井仅四五十米。林祖赓打小就被家人灌输这样的理念:“要像曾井巷人、
四
除了泉州的文人雅士代代相传的高洁志向、铮铮骨气,泉州历代地方政府重视文化,鼓励文人刻苦读书成才,鼓励文人参加科举的考试出人头地是泉州一直以来人才辈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