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志泽散文诗赏析两篇

(2018-09-29 17:29: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评论

陈志泽散文诗赏析两篇

 老人和太阳

(西班牙)阿莱桑德雷·梅洛

 

他已经活了很久。

   他靠在那里,老态龙钟,靠着一根树干,一根极粗的树干,在迟暮,在夕阳下山的时候。

   那时刻,我正好路过,便停下脚步,把他端详。

   他老了,满脸皱纹,那双眼睛黯淡甚于忧伤。

   他靠着树干,阳光先朝他移来,轻轻吞噬着他的双脚。在那儿,像蜷缩着,停留了片刻。然后上升,把他沉浸,把他淹没,

   缓缓地从他那儿移开,把他和自己的美丽光芒合成一体。

   啊,年老的生命,年老的存在,他在溶解!

   整个的火,悲哀的历史,皱纹的残余,受侵蚀的皮肤的痛苦,

   正怎样地啃啮自己,毁掉自己!

   像毁灭性洪流中的一块岩石正在渐渐消蚀,

   向最响亮的爱屈服,

   老人就这样,在那静寂之中,慢慢消失,慢慢退隐。

   我目睹着强大的太阳怀着深深的爱恋慢慢把他吞下,叫他长眠。

   就这样一点一点把他带走,就这样在自己的光芒中一点一点把他溶解,

   像一个妈妈把自己的孩子温柔地重又抱在怀中。

   我路过,我亲眼看见了他。可有时候我只看见一点最微妙的残余。几乎不是生命的最微细的痕迹。

   留下的只是这个,当那深情可爱的老人成了光芒,像世间其他无形的东西

   随着夕阳的余晖无比缓慢地离去。

(选自《心的历史》)

 

陈志泽赏析

 

阿莱桑德雷·梅洛(1898-1984),当代西班牙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说《老人和太阳》开头的一段只是一个背景的交代与铺垫的话,接下来则是越来越独特、越来越精彩的观察、感觉与判断了。

    人是要老的,最终渐渐地走向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屠格涅夫认为老人应该回到记忆中去,不要朝前看。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却感叹“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当代散文诗人王尔碑以为“你认识自己太晚了”。而这一篇散文诗表达的是悲壮与辉煌,各得其妙。

能否这样解读,作品中老人太阳一对意象,老人代表人类及一切生命体,太阳则隐喻宇宙及其法则。

阿莱桑德雷写“阳光先朝他移来,轻轻吞噬着他的双脚。在那儿,像蜷缩着,停留了片刻。然后上升,把他沉浸,把他淹没”,似乎隐喻人的生命的发育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轻盈而优美,也透出些微无奈与悲凉。作者通过夕阳的光照表现其逐渐下降,含蓄、微妙、形象而充满诗意,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缓缓地从他那儿移开,把他和自己的美丽光芒合成一体”,作者笔下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并与其象征义高度吻合,语言极其精练、准确和美丽。由此发出的“啊,年老的生命,年老的存在,他在溶解” 的叹息:也就自然、优雅、动人!“像毁灭性洪流中的一块岩石正在渐渐消蚀”一句极具提炼功力与意象创造的非凡,更绝。“毁灭性洪流”象征生命的流失,而“岩石正在渐渐消蚀”象征生命流失的结果,二者在“洪流中”的连接与融合非常形象、恰切和富有诗意。

作者把死亡视为人向自然的回归,作品中出现的“太阳怀着深深的爱恋慢慢把他吞下,叫他长眠”、“一点一点把他带走,就这样在自己的光芒中一点一点把他溶解”和“像一个妈妈把自己的孩子温柔地重又抱在怀中”,就不但毫不悲观厌世且美好优美,富有哲理,动人心弦。

与其说我们是在欣赏一篇散文诗佳作,不如说,我们在聆听一位智慧的哲人在讲述生命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在聆听着一曲自天而降的深邃动人的梵音。

 

走在河姆渡

栾承舟

 

五千年静静的时光,立在黄昏深处。

秋天,一个个瘦了。漫山漫水的秋声,银子样清癯,洁白,引导你,深入微风,深入:七千年的骨髓。

仿佛是,等了万年,还是,与你有约?

如果无情,你的心,怎会开出花朵?思想的马蹄,怎能信马由缰,惊醒楼台的歌,和梦?惊醒:七千年的旅行?

一杯的凉,宁波的凉,凉秋,端在手中,还有,白露种种的滋味儿;岁月,种种的滋味儿……

 

不知何时,生命的金屑开始降落;肥美的雨,簌簌地降落,挽着鸟声,潜入十月。

一地的秋声,在响;一地的阳光,在响……

 

(选自《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11月出版)

陈志泽赏析

 

栾承舟先生这一篇散文诗《走在河姆渡》,以超时空的艺术想象把自己的行走感受与感觉写得出神入化。

作品的题旨很隐蔽,只在诗意的抒写中有所流露,读者需要进行二度创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体味。

“五千年静静的时光”够漫长的,“五千年”却能“立在黄昏深处”,一个“立”字把这漫长的时光在某个“黄昏深处”的坚挺、雄伟绝妙地体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检阅那过去的一个个秋天。发现的是“瘦”,因而“漫山漫水的秋声,银子样清癯,洁白”,不但因果关系合理,且从“瘦”的视觉转化为“秋声”的听觉,又转化为视觉的“清癯,洁白”,通感手法运用得了无痕迹,而诗意尽出。这样的充满诗意的感觉“引导你,深入微风,深入:七千年的骨髓”不但不荒谬且更具穿透力了。作品以这样的开头抒写走在河姆渡的感受与感觉,把河姆渡的形象别具诗意的推到读者的眼前了。深入到“七千年的骨髓”的描写值得注意,一是时间从“五千年”(也许暗指中华文化),变为“七千年”,( 据说河姆渡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河姆渡的历史比中华文化的历史还要长!既有历史的真实性,更有想象的绵长、悠久与苍茫的意味,二是“骨髓”极言深度之甚。作者以浓郁的、诗的,且极其精练的笔触抒写客体的功力令人赞叹。

“仿佛是,等了万年,还是,与你有约”以反问的句式,更进一步把物我关系的相通与默契描写出来,依然是为了凸显河姆渡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一句“等了万年”又把时光加长了,体现作品的历史感与沧桑感。

接下来作者把反问发展为抒情,“如果无情,你的心,怎会开出花朵?思想的马蹄,怎能信马由缰,惊醒楼台的歌,和梦?惊醒:七千年的旅行?”,“如果”是假设,自然是表达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凸显客体存在意义的诗意渲染。“七千年的旅行”与前面的“深入:七千年的骨髓”有异曲同工之妙,强化了历史的悠久与厚重。作者的体验很深刻、细微,却不明说,“一杯的凉,宁波的凉,凉秋,端在手中,还有,白露种种的滋味儿;岁月,种种的滋味儿”,而是以诗作答,让读者与他一切去体验“凉”与“岁月的滋味”。也许我们可从“生命的金屑开始降落;肥美的雨,簌簌地降落”读出人生短暂而历史的光明如同 “秋声”与“阳光”无限的深沉思考与慨叹。

(原载菲律宾《商报》“中国作家作品选粹”第28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