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因由褒河之谷(今陕西汉中附近)入斜水之谷(今陕西眉县境内),故名,全长500华里左右。
故道,因北端由陈仓县(今陕西宝鸡市)出口,又名陈仓道,秦朝在途中设故道县(今陕西凤县)。又因路经秦岭脊上的要隘大散关,亦称散关道。此道全程约1200华里,是秦岭诸道中最长的一条。刘邦攻占关中走的便是此道;晋之来蜀,金、元之攻南宋都走的是此道。
连云道,北魏年间重修褒斜道时开辟,北段是沿用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以北的故道北段,南段是沿用汉晋时的褒斜道南段。元统一中国后,即以此路和石牛道为川陕间的驿道,历明、清一直沿续至民国初年。本世纪30年代修川陕公路时也基本上沿此线修筑。
傥骆道,因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境内)北口曰骆(在陕西周至县境内),故名。又叫骆谷道。长约500华里。三国时魏将曹爽伐蜀,蜀将姜维伐魏都使用此路。此道因要翻越五、六座分水岭,且中段人烟稀少,原始森林猛兽出没,被用为官驿大道时间较短。唐中叶以后才使用频繁。清末汉中与西安的邮路基本上是沿此线。
文川道,唐时新修的一条驿道,以其南端谷道的出口文川河谷(今陕西城固县境内)而得名。北段使用褒斜道北段。此道比褒斜道稍长,但避开了褒斜道南段二百余华里的褒河峡谷险段,平路比重增加。但南段人烟稀少,来往行人沿途的安全和物质供应都难以保障。被做为官驿大道只使用不到一年。
子午道,不少学者认为刘邦率军去汉中即沿此线。西汉末年进行过大规模修整。古人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此路北段大致为正南正北方向,故名子午道。全长1000华里以上,其中山间谷道880华里。因长度和翻越分水岭的数目都超过其它各线,且道路崎岖,沿线居民少,历史上利用率较低,但它是安康到长安的要道,是西安通四川东部的捷径。
荔枝道,原称间道,因一个女人而改名。唐天宝年间,玄宗之贵妃杨玉环嗜食荔枝,遂在四川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四川涪陵至长安的道路,取道达州(今四川达县),从陕西西乡快马入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进呈贵妃的荔枝犹新鲜如初。杜甫曾对之叹日:“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米仓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有三条,分别沿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河谷到四川。三线相距不远,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通称米仓道。此道是汉中去四川的捷径,但巴中比较偏僻,历史上经济不发达,故此道未能成为川陕交通主干线,也没有大规模修整辟成栈道,故道路狭窄、曲折、险峻。
石牛道,因上文提到过的那个关于秦蜀二王的可笑闹剧而得名,又称金牛道。是关中到成都的主要道路。今川陕公路南段基本沿此道修筑。明、清以来曾把宁强县城到金牛镇之间的一段称金牛道,该路穿越的峡谷叫金牛峡。
郡道,汉中府到兴安府(今陕西安康)的大道,为古襄郧(今湖北襄樊、十堰一带)到汉中驿道的一部分。有南北二线,北线为子午道的南段,南线从洋县与北线分开向东南经西乡县到石泉县城,再东到安康、湖北。沿途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烟稠密,食宿方便,历史上曾辟驿道。各朝建都江南的政权,以荆襄为根据地经营汉中,多经过此路。
……
此外也有一些荒弃的古道。比如从古扶州(今九寨沟所在地的四川南坪县)到绍化(今四川广元境内)的阳平正道;比如陕西洋县境内的石峡栈道,大店栈道、碓窝石栈道等等的那些仍是一团迷雾的、或大或小的、或者只是某一栈道一部分的那些即使被野史也遗忘了的古栈道。
栈道时常会受到山地各种自然力量的侵袭,如暴雨、山洪冲坏路基,溜山滑坡堆塞道路等等。但对它最彻底最残酷的破坏,却每每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千百年来,栈道修了毁,毁了修,修了再毁,毁了再修。
比如现在最著名的褒斜道楚汉相争时,刘邦为消除项羽的猜疑,入汉中时一把火烧了褒斜道;汉武帝时为漕运关东粮食到长安,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3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此次修复桥阁623间,大桥5座,恢复道路258华里,还修葺了沿途的邮驿亭、徒司空(管理型徒的公署)及县署等建筑物64所,是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但四十年后,由于“先零羌、滇零称天子北地……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而使用“桥梁断绝”,褒斜道一度衰废,人们改由子午道入汉。但人们不愿放弃这一“便近”之路,当形势稍一安定,新的汉中太守杨孟文便力请修复褒斜道,“帝用是听,废子(午)由斯(褒斜)。
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
东汉末,曹操南攻张鲁时,张鲁于公元191年又烧毁褒斜栈道;215年曹操降张鲁,留夏候渊、张颌屯兵汉中,为保证军需和联络,又予修复;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派赵云、邓苓据箕谷。赵云在斜谷兵败时,再复烧栈阁;229年,诸葛亮又予以修复;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军出斜谷北伐失败,魏延与杨仪之间矛盾激化,带领部下先入斜谷向汉中撤退,过后烧掉栈道,以断杨仪退路,栈道受到严重破环。
263年,魏并蜀后,魏荡寇将军李苞率两千兵丁、木工、石工修复褒斜栈道,因时值隆冬,下水立柱困难,修复后有梁无柱,成了一条极险之路;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伐吴时,再修;后“八王之乱、晋室南迁,斯路废矣”;507至今509年,褒斜道改道重修,废弃原来沿斜谷而修的栈道,改为由褒谷到回车约三百华里的新线所取代。褒斜道这个名称唐、宋继续沿用;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这条危险路径又被乐炽所焚。同年9月,崔猷再行修复。
唐代已不循古褒斜道,改由褒城起,走凤州线。但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又命节度使郑渥开文川路,该路即循古褒斜道。大中四年又废;宋至明、明清,亦由褒至凤,出散入秦,合陈仓道。从历史记载来看,褒斜道最后一次大规模修整,当为康熙三年贾汉复所为。
褒斜道盛时,其熙熙攘攘和快速、安全、舒适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唐人刘禹锡曾这样描述:“栈道盘虚,下临咸尔呀,层崖峭绝。柄木亘铁,因而广之,限以钩栏。狭径深泾,衔尾相接,从而拓之,方驾从容。急宣之骑,宵夜不惑。郗曲凌层,一朝坦夷。……繇使行者忘其劳,吉行者余其躯,孥行者家以安,货行者肩不病,徒行者足不茧,乘行者蹄不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