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闲考谏壁

(2018-08-26 16:49:27)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闲考谏壁作者: zhesue
 

闲考谏壁

据清《丹徒县志》记载,“谏壁一作练壁,一作涧壁。因镇南有雩山,似练湖之壁,故名。”“谏壁名称始于南宋元嘉中期,曾在此置军。”镇江当代学者王骧先生考证,谏壁歧名颇多,主要有练辟聚、练壁里、谏壁、涧壁等名。其中,练壁、涧壁、谏壁三称在史志上常相混淆。

笔者考之,明代《丹徒县地理图》与清代《丹徒县志·县境全图》确有标有“涧壁”、“谏壁”二地名。清《丹徒县志》记载练壁之名乃是“因镇南有雩山,似练湖之壁,故名。”语焉不详。《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第三册第74页码上说,“镇江府练湖的七十二源,溉田在万顷以上。”从明代《丹徒县地理图》所示练湖方位,较之谏壁雩山相距甚远,位于雩山西南。从古代镇江京口有“广陵潮”、金山尚是“江中芙蓉”来说,笔者据此猜测,练壁地方古代练湖是不是有可能较现在为大,也未可知也。何以言之,谏壁镇南有月湖一地,相传是秦始皇东巡时所凿。唐魏李泰《括地志》有“故秦凿绝顶阔百余步,又坑龙首以毁其形,坑之所在,即今龙、月二湖,悉成田也。”

今谏壁镇南于山街以西有一村谓之“龙嘴村”,月湖王家花园以西有一古渡口谓之“越河边”,从其附近地貌形制上看,确似“龙首”。所以说秦始皇“坑龙首以毁其形”,可能此言不妄。从这也可说明,历史上雩山以南以西,地势原本就无高,又因此地古属吴地,加之古代练湖烟波浩渺,三国孙吴为南蛮之人,多习水性,且以水兵见长,相传可能于此湖操练水兵,故称之为“练湖”。从谏壁历史上“曾在此置军”文字记载,可资为一证。

王骧先生考证,“练辟聚”照词义上说就是练兵的营垒所在。因此谏壁在历史上可能确与驻兵扎寨有关。兵寨倚山面水,而练壁之名或源于此。虽如此,毕竟镇江谏壁与丹阳练湖相去甚远,有些志书亦采此说,如《江苏省镇江市地名录》(1983,镇江市地名委员会)即是一例。笔者以为,总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有志书说,“谏壁雩山原名候山,传宋武帝刘裕年青时曾泛舟月湖,遇阴阳家言,湖中候山有王气,刘裕乃葬其父于山之西麓,此即兴宁陵也。”从“湖中候山有王气”一语中,可以得出当时月湖之大,连雩山都在其中,以至宋武帝得以“泛舟月湖”,可以想见更早时的月湖一定很大,至于日后月湖泽涸为田,当是后话。旧湖区现仍有一些地名、村落可资考证。

月湖古称“圩里”或“圩内”。圩田之法是江南水乡地区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开垦泽国湿地、扩大耕作土地的方法。《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82)第三册第7页码上说,“吴越地区的农民也同样修造了很多圩田。吴越统治者还分拨一部分军队去屯驻在明州和苏州等地,称为营田都,把政府在这些地区所控制的水田一律修造了圩岸,从事耕种。”《中国史纲要》第19页码说,“长江下游各地,圩田的数量,北宋时期也大有增加。在北宋中叶,单是从宣州到池州,就有千区以上的圩田。”月湖地区的圩田情况可能大致与此相同。

古月湖的大致范围在雩山的西北侧,据说是南从现在新公路大桥、越河边一带为一草圩,依次向北,为二草圩、三草圩、四草圩、五草圩,最北可达谏壁的龙嘴村一带,此外尚有丁家圩、夏家圩等。那么,古代谏壁的月湖是不是吴地南人操练水兵的“练湖”呢?此月湖中练兵,风平浪静,当是绝佳场所。如此则此“练湖”就非丹阳的彼“练湖”了。如此一来,谏壁古名“练壁”,则顺理成章了。概“练辟聚”之名亦当出于斯时。月湖之为练湖,此乃笔者臆测,于史无据,终不可考。

另从“谏壁名称始于南宋元嘉中期,曾在此置军”文字记载看,相传谏壁地名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驻军此地有关。从清代《丹徒县志·县境全图》卷图三看,地图中似未标列“谏壁镇”?(注,地图中究竟是“谏壁”,还是“谏壁镇”,因字迹模糊,看得不甚分明。)仅为“谏壁”,不过,依笔者所见,宋元明清之际,谏壁地方当已为一镇无疑。清代《丹徒县志·县境全图》卷图三却列明谏壁娘子山(即今粮山)附近的孩溪为“孩溪镇”。(据史料记载,孩溪原名海溪,海溪胡姓系从安徽绩迁居于此,后因有一孩溺死于海溪,改名孩溪。民国前,孩溪还是一个镇,街呈东西向,长约里许,后因坍江孩溪镇没,镇民迁栖东南,从此风光不再。)

谏壁地名“练壁”虽在史志中出现较早,但可能在宋元之前的谏壁非是个镇,而可能还是个滨江的村庄。据说,村民以姓氏为村名,主要有四大姓,为虞、汤、霍、倪,分别是虞家村、汤家村、霍家村和倪家村,后因四村人口骤减,异姓入迁,乃以四村中间的“大王庙”名之。现今,谏壁镇徐家园一带就有众多虞姓居民,地方人俗称为“虞家”。谏壁老南街一支道巷,有“霍家弄”一名,谏壁老北街上坡处原也以霍姓居民为多。此可资为一证。谏壁成为镇应是后来的事情。越河流经古谏壁区通长江处为越河口,区中心的老运河称为通江河。

从明清谏壁地方的古代陆路交通情况上说,从丹徒县衙、镇府出朝阳门(即今之东门),过京岘山、汝山、海惠桥至丹徒,过谏壁观音桥而至谏壁,过孩溪桥至大港。古代陆路交通基本上是沿江滩之路而行,而非沿今之镇常公路一线。此从清代《丹徒县志·县境全图》卷图三中不难看出。

史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向西击汉,并以东越军万余人屯于丹徒作援,仅三个月就为汉将周亚夫所败。刘濞逃江南,为东越军追杀于丹徒。”《史记·吴王濞传》有“东越使人纵杀吴王”一语。汉代谏壁地方的古代陆路交通情况,现在尚不清楚,但笔者估计吴王刘濞逃跑的线路,在谏壁地方大致的线路可能也是沿江而走的。吴王为何沿江而走?可能与其都城在广陵(今之扬州)有关。刘濞希望能得隙脱身,渡江北上,逃回广陵老巢,以图东山再起。纵杀地点据《括地志》引晋《太康地理志》说在丹徒城南,前人认为是在今丹徒镇南一带。

但笔者以为,吴王刘濞被实际纵杀地点,可能应在谏壁沿江一带。不然的话,刘濞作为叛乱祸首,何以葬之谏壁相唐?《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吴王濞冢,在润州丹徒县东练辟聚北,今入江。”此处的“练辟聚北”,笔者疑为即今之谏壁于北(一作雩北)、粮山、孩溪一带。晋张勃《吴录》说“丹徒有吴王冢,在县北,其处名为相唐。”相唐是刘濞墓地所在的小地名,早已陷入江中。

相唐之地也可能就在今之谏壁于北粮山、孩溪滨江一带。相唐一地可能就是吴王被纵杀具体地点,刘濞虽作为叛乱祸首,罪无可释,但他毕竟是刘邦之内侄,王室之嫡后,血脉之情尚存,手足之亲尚在。于纵杀附近滨江岗峦之地就近薄葬,不是没有可能的。就谏壁地方古代丧葬民风来说,故人亡灵也多葬于粮山、孩溪附近岗峦山地。笔者以为,这与谏壁地方古代陆地道路交通情况有涉。从谏壁粮山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一号、二号王陵大墓葬,可资为一证。丹徒是吴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末周太子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到达江南,文身断发,创立“勾吴”国,此即吴国。此一地带也是古吴地的王陵墓地之一。

南宋初抗金名将韩世忠在谏壁一带抗击金兵,据说曾屯粮于娘山,(娘山,一说娘子山。)后来娘山遂改名粮山。《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84页码上说,“越人分布地区颇广,北至浙江、江西,南到两广、福建等地。战国时已有百越、扬越、欧越、闽等名称。名号不一,表明越人部族分散。”另外三国孙吴时期,还提及丹阳“山越人”,唯独未能语及“东越”一语,故“东越”不知系指何方。笔者认为,历史上有吴伐越(公元前496年),越灭吴(公元前473年)。吴、越遂合二为一。丹徒东乡虽属吴地,但所说“东越”可能系指分散在丹徒东乡山区一带的越人。

韩世忠又曾在谏壁镇北设铁锚封江御敌,故谏壁镇北运河出江口有铁锚港一名。相传谏壁一名由来,与村民不断受到金兵南下骚扰相关。金兵所到之处,烧杀奸掠,无恶不作。村民激于义愤,相率聚集,血书谏言于一墙壁之上,故称之为“谏壁”。谏言可能与要求抗金言语有涉,具体内容,不得其详矣。

何为“谏”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86,商务印书馆)第120页码“谏”字条说,“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笔者以为,百姓一度以南宋朝军队在谏壁地方抗金不力,贻误战机,至使频受金人侵扰,以为是韩将军的过失,故对韩将军有微词甚或不满。而百姓谏言又无法面呈韩将军,故采此过激方式——书壁进谏。

笔者以为,此事在当地方圆数十华里之内,影响很大,也与“谏”字古义与符。此书壁进谏一说,与清《丹徒县志》记载,“谏壁名称始于南宋元嘉中期”的记载,始相吻合。谏壁名称似应从此来。因此,练壁、涧壁、谏壁三称虽然在史志上常相混淆,但“谏壁”一名在谏壁地名中,可能是最晚的一个。

至于“涧壁”一说,《现代汉语词典》(1983,商务印书馆)第554页码上“涧”字条说,“涧,是山间流水的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86,商务印书馆)第121页码“涧”字条说,“涧,是夹在两山间的水沟。”后面举例说,《韩非子·内储说上》:“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从明代《丹徒县地理图》、清《丹徒县志·县境全图》中看,越河确是夹在雩山和十里长山之间,但从明代《丹徒县地理图》中的涧壁港来说,是不是“峭如墙”就很难说了。从《考工记·匠人》记载谏壁周围山川地形,有“两山之间,必有川焉”一语。此当与“涧”字古义相合。

此外,涧壁与练壁、谏壁,字音虽相同,可字意、字形均相差甚大,要论笔误,可能性不是很大。既如此,“涧壁”一名,从何得之,笔者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谏壁之地,壁立于长江岸边,与水有涉。而“涧”字从水,也与水有关,此是无疑的。如果要论“练”、“涧”二字,如何相通,别无一解,便只有讹误或同音替代可言了。

倒是“练”、“谏”二字,从语言文字角度考证,王骧等前人认为,“练”、“谏”二字古代读音从“柬”,音应相同,古音读若“gān”,后来才转为两音,认为以“练”字为早,以为“练壁”为谏壁之地最古名。笔者以为,“练”、“谏”二字若草写,笔形相近或相似,“谏”为“练”字笔误,以讹传讹,也未可知?此当不足为据。

二○○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