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美德?

(2007-08-03 20:01:04)
标签:

时事评论

男人

美德

女人

平等

    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特拿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过个好的快乐的周末!

    我时常可以看到性别的骄傲在这个社会怎样被倾斜地分配,人们往往在脱口而出的话语中展现了性别的优越。

   中国足球队再一次失败了,矛头直指教练的“匿名国脚的白皮书”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猜测这名国脚是肇俊哲。肈俊哲对记者说,“我总不至于傻到这个地步吧,背后下绊不是爷们”。
 

    肇俊哲认为那个“白皮书”属于“背后下绊”,而绝非自己所为。他用的说法是,这样做“不是爷们”。这个说法,既表达了肇俊哲对“背后下绊”行为的谴责,也具有某种赌咒发誓的意味,划清自己与这种行为的关系。在这个说法中,“爷们”一词具有关键性作用,它被赋予某种高尚的品德,从而被赌咒行为用作人格的保证。

    这种“爷们”如何、“娘们”如何的说法,并不是哪一个人的语言和思维习惯。这种区分是历史悠久,问题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国人的性别文化图式。在我们的语言中,有着大量可以使用“不是爷们”、“不是男人”的机会。

    对一个男人来说,你可以用“不是爷们”来谴责背后下绊,可以用“不是男人”鄙视蝇营狗苟,几乎每一种不光彩的事情,都可以用“不是爷们”、“不是男人”来定性。同时,你也可以用“是个爷们”、“是个男人”来表达对光明正大行为的赞美。当你需要赌咒发誓时,你可以说“如果我做过这事,我不姓李”,也可以说“如果是那样,我就不是男人”。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ign=center src="http://www.bloggao.com/script.aspx?userid=18891&AdType=0&AdstyleID=19049&Direction=1" height=150 width=490 ></IFrame> 
    女人是没有这么方便的。“背后下绊不是娘们”,汉语中不存在这个句子,举凡一切正大光明的行为,都不可以用“是个娘们”、“是个女人”来形容。事实上,如同汉语中“大胜对手”与“大败对手”具有同样的意义,“是个娘们”与“不是娘们”都没有什么好含义。我几乎没有发现哪些高尚的品德可以用“是个娘们”、“是个女人”来形容,广告说“做女人挺好”,其自豪也指向拥有取悦男人的本钱,而“不是娘们”、“不是女人”则专供批判那些不能生育、不操持家务的女子。

    汉语中,当一个男人被称为“不是男人”时,并不构成对他性别的剥夺,而意味着对他的社会评价的贬低,“像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来说,意味着很大的道德和人格羞辱。而一个女人被称为“不是女人”,首先意味着对其性别特性的怀疑,“像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来说,则没有明显的道德和人格羞辱的含义。这种不对称状态,显示在我们思维中,人拥有某一种性别的同时,也天然地被认为具备某种德行上的特征,一种性别是高尚的,一种性别是卑微的。当这种思维被普遍接受,意味着一种关于男女性别的文化秩序已被排定,对于这样的秩序,高尚的性别与卑微的性别都内在地认可了,使得一方豪气入云,一方逆来顺受。

    于是,一个男人可以赌咒说,“我若那样,不算男人”,女人则没有拿性别赌咒的资格,而且她也同意,男人是完美的,当他见到一个唯唯诺诺的男人,她也会说“你还算个男人吗”。

    这种性别秩序,也许是一定时代人类的文化基因,但在现代社会,这个基因片断差不多已被逐渐清除。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将性别与道德、品格联系起来被视为“政治不正确”。当一个男人说“背后下绊不是爷们”时,人们应当追问,为什么仅仅因为你的性别,以及你对自己性别的确认,就可以担保你的人格和品德?

    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样的追问不会出现,“如果那样,我就不算男人”的赌咒是有效的,大家相信这可以证明赌咒者的诚恳,会依据事实来判定赌咒者是否可信,但不会有人问,为什么男人要用性别来赌咒?为什么男性会如此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