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际投资大师档案巴菲特 |
分类: 心得理念 |
巴菲特从过气投资大师到华尔街之神
姓名:沃伦·巴菲特
净资产:323亿美元
婚姻状况:已婚,三个孩子
受教育程度: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一年多前,当美国科技股牛气冲天,巴菲特被市场冠上“过气的”投资大师之名,因为他老是说自己不懂、也不会投资新经济。如今,美股由牛转熊,谁又成为最受市场推崇的投资大师?当然还是华尔街之神巴菲特。
“巴菲特的笑话令人捧腹,他的饮食一大堆汉堡和可乐妙不可言。简而言之,我是个巴菲特迷。”比尔·盖茨如是说。在美国,沃伦·巴菲特被尊为金融界的上帝。他是仅次于比尔·盖茨的全球第二号富翁。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47.8万股,占其投资基金的35.6%。其股票回报率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近30年来平均每年增值24%!
说巴菲特是华尔街之神,可他身上却表现出了太多普通人的特质。他每次出国旅行,饮食是老一套:午餐和晚餐吃牛排,每天喝6小瓶带樱桃味的可乐。他是亿万富翁,但神态举止并不像华尔街的投资大腕,倒像个在大平原上种植玉米的农民。他穿着随便,对奢侈品毫无兴趣,厌恶高级餐馆,从未沾过一滴酒,不说一句外国话……他的惟一乐趣是聚积财富。这个戴着玳瑁架眼镜的“大鼻子”一向深居简出,不爱抛头露面。他的地盘在哪儿?内华达州的奥马哈。他1930年在那里出生,至今仍然住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别墅,没有铁栅栏相护,也没有专人保卫。
巴菲特确实不起眼,可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抑或疲软低迷,也不管经济是否繁荣,他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很好。当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必然。巴菲特的成功也不是突如其来的。
与众不同的童年
沃伦·巴菲特于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奥马哈市,时值经济大萧条困扰全球。由于生不逢时,在他刚满周岁时,他的父亲,身为银行证券销售商的霍华德·巴菲特就失业了。这样的家境却使巴菲特从小就对钱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童年的巴菲特不停地数着一些数字,大街上车辆的牌号,每个单词在报刊上出现的次数,棒球赛比分,甚至一些社会名流的生卒年份,都能引发他的兴趣。他对数字的喜好超过了一切。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帮助他在进入投资领域后比别人更能精确计算投资的风险和回报。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数字,而是金钱,他在“数着他想象中的财富”的过程中成长。小小年纪便满肚子都是生意经。5岁时,巴菲特在自家门前向路人兜售从祖父杂货店里批出来的口香糖和柠檬汁。6岁时,在与家人去郊外度假时,他用2.5美分买了6听可乐,然后在湖边以5美分一听的价格卖给游人。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30年代的大萧条,波及了巴菲特的家乡,他父亲供职的公司倒闭了,全家迁移到了别处,父亲与人合伙开了一间公司。公司很快又陷入困境,巴菲特一家的生活变得有些艰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3、4年。巴菲特后来回忆道,童年的那段艰难岁月使他当时就萌发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长大后一定要拥有大量财富。“总有一天,我的名字和照片会出现在传媒上。”
1940年,10岁的巴菲特随父亲去了纽约。在这个世界金融中心,他被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一年后,这个少年第一次进行股票投资,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了一种公用事业股票,不久,这只股票的价格上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将股票抛出。首次投资虽然赚得不多,但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1943年,巴菲特的父亲当选为国会议员,于是全家迁到了华盛顿。在这里,巴菲特成为《华盛顿邮报》的报童。这年,才13岁的巴菲特,煞有介事地登记了自己的收入,提交了纳税清单,并拒绝父母为他代交税款。
儿时的巴菲特就像一个书虫,并且有着照相般的记忆力。只不过他读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教人如何发财的“秘籍”,如《赚到一千美元的一千招》、《从十美元成为大富翁的故事》。一年一年过去,巴菲特挣钱的点子也层出不穷。他姐姐多丽丝感慨万千:“他从小脑子里便充满了赚钱的点子,他惟一的意愿就是成为人人尊敬的富翁。”
名师指点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这就是真实的巴菲特,他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应该以14倍的市盈率去购入可口可乐股票。如果巴菲特当时继续研究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现在或许已经破产,或者仍是一名散户。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觉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成了著名投资专家、证券分析学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弟子。格雷厄姆被称为“投资证券分析之父”,其投资理论的精髓,就是强调对企业实质投资价值了解的重要性。他告诉巴菲特,投资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是放在行情显示屏幕上,而应放到发行股票的公司那里。投资者应该了解的是公司的赢利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等,只有通过上述分析,才能发现或计算出一只股票的“真正价值”或“内在价值”。他认为市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对股票的真正价值作出合理的估价,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在股票市场上获利,是因为他们发现并买进了低于其真正价值的股票。当市场最终发现其投资价值后,这只股票的价格也就会上升。他告诫巴菲特对华尔街要当心,不要听信传闻,要炒“烟屁股”(低价有价证券),不搞短期行为。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然而,毕业后他却多次碰壁,找不到工作,遂于1956年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决心自己一试身手。当时,他身无分文,但是他坚信,格雷厄姆教的那些原则是他发财的钥匙。有一次,他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他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不久,一帮亲朋凑了10.5万美元,其中有他的一部分,巴菲特有限公司就这样开业了。由于善于与人沟通,公司成立第一年就集资50万美元。
创业之初巴菲特非常谨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已拥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喜欢独来独往,且具有强烈的数字化、逻辑化思维风格。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整天躲在奥马哈的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这正是格雷厄姆教给他的秘诀。这些远远低于其营运资本的股票果然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格雷厄姆的“点金术”百试百灵。在1962年-1966年的5年中,巴菲特公司的业绩高出了道琼斯工业指数20-47个百分点,而巴菲特本人也获得《奥马哈先驱报》“成功的投资业经营人”的名号。
致富之路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入行时只有100美元。事实上,当他成立巴菲特合伙人企业时,他的个人财富已有14万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美元)。巴菲特在1950年时的个人财富是9800美元,这是他勤工俭学的结果,其中,有卖高尔夫球赚的1200美元。对于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而言,确实不算少了。这就是说,从1950年至1956年的约6年时间里,巴菲特积累了近13万美元。 巴菲特在22岁那年与苏茜结婚,居住在月租65美元的公寓里。他将8000美元投资于GEICO公司,此时他的财富约1.2万美元。GEICO的股值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翻了整整两倍。因此,到1953年,巴菲特的财富估计至少达到3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是美股的黄金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50年初的200点升到1959年底的679点。许多股票都像孙悟空翻跟斗一样往上翻。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推荐给巴菲特一只叫做“家庭保障公司”的保险股。巴菲特买了一些,一段时间之后,它的每股价格升到370美元。到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此时,巴菲特决定成立巴菲特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集资10.5万美元。巴菲特象征性地投入100美元。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当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这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其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合伙企业而言,在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中,投资组合平均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其中6%作为利息,余下的利息中75%乃是合伙人利润,只有25%是巴菲特的报酬。但算下来,合伙人的年收益率仍高达23.6%。对于巴菲特而言,从1950年的9800美元到1969年的2500万美元,个人投资的年增长率超过54%。
巴菲特的成功,得益于他最初为合伙公司确立的投资原则:以真正价值为选择对象的标准,而不是以是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选择的标准。正如导师教导的那样,他从寻找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入手,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场行情。他对市场预测白眼相向,“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惟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有面子而已。”
巴菲特购入美国著名企业捷运公司的股票就是体现其投资原则的典型。1963年捷运公司由于运作出现麻烦,股票迅速从60美元跌至35美元,传言不断。巴菲特在调查中发现,在饭店,顾客继续用捷运卡付帐;在银行和旅行社,人们还使用捷运的旅行支票。由此,他得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捷运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它仍是美国大众喜爱的公司之一。于是他分批购买大量捷运公司的股票,最多时约占他的投资资金的40%。1965年,捷运公司开始走出低谷,1967年,股价飙升至每股180美元。
当多数投资者对陷入困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的股票嗤之以鼻时,巴菲特又根据重视“内在价值”的投资原则,大量购买它的股票。这个公司日后成为巴菲特所有投资的基石。巴菲特利用投资伯克希尔公司积累的资金,于1967年购买了奥马哈的两间保险公司的股权。70年代巴菲特又相继购买了8间保险公司的股票。这些保险公司促进了伯克希尔公司由纺织业向保险业的转型,为巴菲特日后投资取得了良好的资金来源。这是巴菲特在投资上的第一次成功转型。
至80年代,除了资本财务、能源、科技和公用事业之外的各个主要工业集团,几乎都有巴菲特的股票投资。
猎人本能
作为华尔街的股神,巴菲特投资只有过一次“迟疑”。那是在1969年,当时阿姆斯特朗把星条旗插上了月球,整个美国社会情绪极佳,经济增长率出奇的高,股市极其繁荣。巴菲特合伙公司1968年获得了成立以来的最佳业绩:效益比前一年上升了59%,而同期道·琼斯指数只升了9%。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动下,市场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AT&T、Litton等大公司四处扩张。而一些公司则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盈利大幅增长的假象。投资大众被这些假象所蒙蔽,不断推高股价。虽然,巴菲特声明不会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是,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1929年危机的剪报以时时提醒自己。他预感到,这一切最终要砸锅。他告诫自己:股市狂升时要避而远之。平生只服从自己直觉的巴菲特决定清理基金,分配给股东,搞得股东们目瞪口呆。他本人当时已有2500万美元,但一个子儿不动,静观股市回落。
这是多么灵敏的嗅觉!到1970年年初,美国股市开始踉踉跄跄。接着,华尔街的著名股票一个接一个猛跌。此时,巴菲特那种天生的猎人本能再次复苏,他投资生涯中更加耀眼的第二幕开始了。他建立起一种新的基金,取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是新英格兰一家老纺织公司的名字。当时,老公司早已荡然无存,没有一座工厂,没有一个工人,只留下一块招牌。后来,这家小企业在巴菲特手中成了最负盛名的控股公司,30多年间股价奇迹般地上升了几千倍。
70年代初,美国股市一片萧条。巴菲特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了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他从1973年开始悄悄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这使该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坐卧不安,不知这位“天外来客”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第二年,凯瑟琳终于见到了这个名叫巴菲特的陌生人,她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巴菲特答应了,但作为交换条件,他从《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里得到一个位子,并和凯瑟琳成了好搭档。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0%。10年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而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美国好几家大跨国公司的主要股东:可口可乐的8%,吉列的8.5%,美国运通的11%,迪斯尼的3%,韦尔斯·法戈的8%,《华盛顿邮报》的17%……到2000年年底,这些股份的总价值为37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