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2023-11-07 13:24:46)
标签:

教育

教学

初中

物理

分类: 教学交流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说实话写反思的过程很痛苦,却又是满满的收获。在写这篇教学反思过程中,我对本堂课进行一遍遍复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乃至对物理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重难点、教学逻辑、教学技能等三方面对我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江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难点。出于对物理教学的肤浅认识,我片面的认为所有的实验结论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得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将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也试图交给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江老师指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后续分组实验成功的前提。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先通过平面镜去找像的位置,结果学生发现通过平面镜是无法找到象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找不到像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既可以代替平面镜成像,又能透过它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用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接着,教师再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演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通过演示实验既能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的实验结论,又能引导生思考本实验中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然后,把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教学重点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自行得出。

二、理清教学逻辑,注重学法指导
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第一个活动环节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镜子前举起右手,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只手。显然这个活动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教学结构上放在第一个活动环节,太超前,显然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对称性”的结论。于是,江老师给出指导:在猜想与假设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远处对着平面镜走来,然后让学生在远处、在中间、在近处这三个位置分别体验像与物的大小和位置变化关系,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逻辑,又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而活动一完全可以放在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实验结论前进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对称性”的含义。

要注重学法指导。我的第三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是等距”的特点时,由于事先没有给学生交代清楚实验步骤和相关要求,导致学生分工合作不明确、有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未能先确定平面镜的位置,也有小组未能找准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得出自然就出现灌输式的现象,没有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在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概念时,我是通过课件直接展示,忽视了学生能否接受。而江老师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出课件直接展示给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好教师亲自在黑板上通过作光路图,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概念的理解。

三、勤练教学技能,形成教学机制
江老师告诉我,作为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很正常,关键要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形成教学机制。一旦课堂上出现问题,一定要灵活处理,不要将错就错,宁可讲慢一点,哪怕回头重讲一下也行,也不要讲错。另外,课堂教学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学生才能顺着你的教学思路听懂你的课;二是实验教具要精心设计、既要大气,又要美观。此次,我使用的平面镜不够大,学生在镜子中的像不能完整呈现出来,而其他同学也无法看到,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实验器材要提前准备好,最好课前先自己操作一遍,避免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即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灵活处理。

总之,通过今天的授课及江老师的课后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