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校门当衙门,不把教师当判官(转载)
(2022-10-22 09:22:25)
标签:
教育教学初中 |
分类: 教育管理 |
某校园里学生和家长发生激烈争吵,让我想起前几年媒体报道的因教师找家长引发学生自杀的几起事故。
2020年9月19日澎拜新闻报道:
湖北武汉江夏区一名14岁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趁人不注意从教学楼跳下该男生就读某初中部九年级,当天下午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该男生在五楼走廊,被母亲扇了两耳光。母亲离开后,男孩背靠护栏若有所思片刻,便转身翻越护栏跳下5楼,当晚9时,该男生因伤势严重被宣告不治。目前,当地教育、司法等部门已介入处置善后。
网友责怪家长教育孩子太粗暴,但也有同情者说:评论里都是怪家长的。其实家长被找去到学校,也是很丢脸的事。家长心里也会憋屈,更何况她可能还在上班繁忙工作中,还需要请假才能离开岗位,扣工资什么的。家长确实是冲动了没控制好。可是,家长也可怜的。他走了一了百了,留下家长永远的心痛和悔恨。
《快资讯》评论说:“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被家长当着同学的面打,实在是一件很没有自尊的事情”。的确,对于14、15岁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同龄人当中。
2018年5月30日今日头条报道:
4月26日,安徽天柱山学校开展了一次“远足”活动。徒步行走近
媒体时评人乔志峰在《高中女生“被感想”自杀,谁在“吃人”?!》一文中追问:
涉事学校和老师真的“并无不妥之处”吗?很明显,女生自杀,跟老师的无理刁难和步步紧逼有直接关系。孩子不过是抱怨饭菜质量不好,就必须重写感想,并且威胁要将孩子交到政教系处理。这还是老师吗,一副凶神恶煞、借势压人的嘴脸,哪有一点传道授业解惑的样子,又哪有一点对学生的爱?说其是“思想宪兵”,恐怕也不为过。如果学校认为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那就不是个别老师的个别问题了,这所学校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育人观,又是否将学生当成有尊严、有独立人格的人?压制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连真话都不让学生说,试图将学生塑造成虚伪、听话的“奴才”,这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新浪新闻2018年06月11日)
2021年1月5日网易报道:
2020年12月30日至31日,潜山县某中学举行月考,13岁的李某某以总分639分考得年级第一,却在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溺亡。“成绩出来后,班主任给孩子爷爷打了两个电话,问孩子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试卷、资料,或者认识其他学校的学生给了试卷,爷爷当时就解释了家里没有啥资料、试卷,只是近期给孩子补习了数学、英语。”
老师怀疑学生作弊,还打电话找家长询问,伤了孩子自尊。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春叛逆期里的“危险期”一般都是14岁左右的样子,这是因为12-15岁的孩子是属于青少年的叛逆,这类孩子的心理特征表现为:
1.自我满足感、意识感比较强,别人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去尝试;
2.承受能力有限,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颓废,易出现消沉、冷漠等负面情绪;
3.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坏话的自负心理强;
4.情绪容易暴躁,喜欢寻求刺激、通过发泄满足自己的情绪。
这些孩子,在情绪激烈时,做事是不考虑后果的。
生命值得敬畏,没有一个学校或是老师有意去伤害学生,很多危机就潜藏在看起来微不足道小事和细节里,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悲剧。教育管理要执行规章制度,但更要辐射人性的温暖。在我来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犯错是正常的,班主任或老师不必动辄传唤家长,把校门变成衙门,把自己变成判官,把好心办成坏事,无意中激化家长与学生的矛盾,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他发现自己学校的学生偷窥女则所,并不像普通人那样认定为“流氓”行为。他首先从调查入手,了解到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阅读了大量垃圾言情小说,沉浸其中后孤僻不合群,受其影响仅是对异性十分好奇和躁动心理,而并非流氓行为。然后制定教育计划:为他们保密,留住尊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文体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帮助家长把学生言情小说换成学生爱读的名著,陶冶情操,洗涤灵魂;安排优秀教师和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健康的氛围中振作了精神,改变了自己。
李希贵的教育是宽容的,人本的,是为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承载着厚重的责任与担当。
每个教育管理者或教师,都会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学生做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的事,这都需要我们去做调查研究
霍懋征说:“从教60年,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因为学生犯错把家长请学校了,从没有。”这并不意味着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没遇到问题学生,而是她善于处理问题,化解问题。
于永正老师说:“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
近日,李希贵在《如果老师眼中还有“坏学生”,那真正的教育还未开始》一文中说:“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李镇西老师认为: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他还说:无论你在教育中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的事,也是危险的事。我认为教师遇到学生犯错时,要做暖师、明师,不能把校门当衙门,不要轻易找家长,自己能做好的工作尽量从生本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不做高高在上的“判官”,粗暴地处理问题,以免对学生造成意外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