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2011-11-26 19:16:02)
标签:
浮沉条件物体的浮与沉密度与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体的沉与浮》是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浮沉现象。最后,通过介绍潜水艇、盐水选种等案例,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引向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比例不少的学生存在着对物理学习恐惧心理。这种情况尤其在本章中开始体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物理情景,迁移能力不够。就本节课内容而言,我以为学生出现学习障碍主要是由于存在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由于这种生活观念往往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就会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起消极的作用,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比如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或者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了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但就是因为受这种原有错误的生活观念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判断依然被阻断,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想当然、习惯性的按错误的生活观念进行判断,所以妨碍了物理概念的建立和巩固。而且,这种原有的错误观念和经验往往还比较顽固、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正。
【教学策略】
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安排略做改动:没有让学生直接动手改变物体的浮沉,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在科学课堂上处理过。而且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让一个飘在水面的瓶子沉到水底,但是却不一定能正确分析物体浮沉的原因。因此,我认为本节物理课的精髓应该是锻炼学生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而不是仅凭直觉去解决。
为了抓住让学生抓住合外力才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我还将难度适度分散,对所学的知识不要求一次到位,比如利用平均密度来判断物体的浮沉等可以放到后面的课时陆续渗透进去,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3.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沙桶,气球,许愿灯,量杯,密度计,注射器,玻璃小瓶,水等
【教学手段】 实验、交互式电子白板、ppt综合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哪些力?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方向?
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 提出问题:物体为何有浮沉不同情况?
因为是公开课,部分学生出于兴奋很可能已经有预习,所以会有正确答案。或者有些学生因为本章的标题是《密度与浮力》,很自然就会想到密度。但是这种认识往往似是而非。可以根据当时课堂具体情况动态生成后期教学。可以主动引入两种常见的认识错误。
1.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轻的物体会浮于水面(万吨巨轮会浮在水面,小小一枚钢针却会沉入水底)
2.物体受到的浮力小就会沉入水底,受到的浮力大就会浮于水面
演示实验:两只相同的瓶子一只漂在水面,一只沉在水底(瓶子有一只是空的)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引入: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实验:漂浮、沉底、悬浮,结合电子白板对浸没水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物理知识科学分析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原因。
【第二部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鱼类 |
【小结与练习】
1.一艘潜艇从长江潜往大海,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2.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观察V排与所测液体的密度ρ液的关系,并比较其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 【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大小的关系。 1.物体上浮:浮力>重力 2.物体下沉:浮力<重力 3.物体悬浮:浮力=重力 二.改变浮沉的方法: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1.鱼类——改变浮力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