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壤塘出发,原准备直接去红原,但路上遇到堵车。考虑到这些天一直奔波在高海拔地区,数日劳累,应该休整一下,所以把行路方向从东北改为东南,目的地由也红原转向马尔康。与原来的行程相比,这个改动虽然多绕了一个大拐角,但马尔康2600的较低海拔让我们决定当晚落脚此处。
马尔康市是阿坝州政府所在地,梭摩河穿城而过。站在桥上望去,群山环抱,河水蜿蜒,有点捷克温泉小镇的味道。
前几天在高海拔地区的活动耗费了不少精力和体力,我们在马尔康得到了充足的休息和调整。
马尔康地区是嘉绒藏族的聚居地,藏族占当地人口总数的79%。

嘉绒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风俗,曾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民族。在解放初期进行的民族识别中,确认嘉绒是由古藏人而来,属于藏民族的一个分支,并由此归入藏族。嘉绒妇女的服装受羌族服饰影响而不同于一般藏族妇女,她们戴的帽子又与彝族有些近似。
在一户人家里,我们见到一位妇人,她神情端庄,体态高雅,或许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吧。

马尔康曾是我国土司政权最后的遗留地区之一,解放初期,中央政府在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摩四个土司属地中进行新时代的“改土归流”,归并四土地区,纳入政府管理,并重新取名为“马尔康”。马尔康的藏语含义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这个名字取自于当地的一座玛康寺。来到马尔康,当地的土司遗存是一大看点,我们在此参观了松岗和卓克基两个土司官寨。
第二天一早下起雨来,这雨要是下在壤塘,后果不敢想象。小雨中,我们先去了距马尔康15公里的松岗土司官寨。松岗土司在四个土司中最有势力,管辖范围一度最大,几乎控制了整个“四土”地区。
松岗土司的官寨建在松岗梁子上,仿布达拉宫,宏伟壮观,可惜在1936年被一场大火烧掉,如今仅剩下两个碉楼。
碉楼经过后来的修整,高高矗立,有梯子可以爬到内部看看。里面各层另有独木梯,能上到最顶层。
土司官寨下是沿山梁而建的民居。
大部分民居已经无人居住。
我们在村里遇到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儿已经去世,两个儿子都住在马尔康。老人不愿下山,现在整座松岗梁子上仅剩他一人坚守。
松岗官寨的山下,是直波村。
嘉绒地区有“千碉之乡”的美誉,碉楼随处可见,但唯有直波村这两座碉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碉楼建于清代,八角外形,没经过大的修整,经历多次地震都不到,它们是马尔康地区碉楼中的精品。
从松岗土司官寨出来,我们驱车25公里,去到另一座土司官寨——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官寨的建筑宏伟精湛,曾被美国著名作家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明珠”。照片上面左侧那座建筑是官寨的碉楼,往右是四座碉楼围成的四合院,照片里只看到其中三座碉楼。
官寨建在高处,要爬一段台阶。
进入大门,里面就是那四座碉楼围成的官寨主体建筑——四合院。
官寨主体共有五层,除主仆生活起居用房外,还有公堂、议事厅、各教派经堂佛堂等等。主体建筑外还有官寨的刑场和牢房。

从这个小门进入“四合院”。
“四合院”的天井内共有21根廊柱围在四周,长度直通屋顶。
四座碉楼围成的五层官寨恢宏气派。
官寨主人,即最后一位土司名叫索观赢,他曾配合共 产
党平定黑水叛乱,并在地方政府任职。1967年因病去世。
官寨内部的陈设展现了土司家族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整座寨子除了作为家族居所,还是一个缩小的官僚机构。
这个房间是土司和各地头人商议重大事宜的议事厅。
审判案件的官司厅。

客厅
土司家人用餐的房间。
土司夫人套房
房间中这张照片倾倒过不少人,照片主人是索观赢的儿媳妇——扎西丹初。
这座土司官寨供奉了藏传佛教中的几个教派的佛堂经堂,号称“藏区第一家庙”。

卓克基官寨曾做过中央红军长征时的落脚地之一。1935年7月,毛泽东及中央机关曾在这里住宿一周,并召开了著名的卓克基会议。卓克基会议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人参加,会议制定了红军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方针政策。
这是毛泽东曾经住过的房间。
解放后,毛泽东与索观赢见面时提到了这段历史,索观赢告诉毛,因为主席住过,所以这座官寨被当了纪念物。
站在官寨的观景平台上,能够看到当地著名的嘉绒西索民居,这些民居用石头盖成,屋顶覆以石片作瓦。
小雨中,我们离开卓克基,沿梭摩河大峡谷去往红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