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岛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它座落在地中海的正中,像一只皮球悬在意大利本土的靴子尖上,它更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地中海的中央。西西里岛内多丘陵,气候温暖宜人,在被称为“金盆地”的土地上生长着大片的果木林。它的四周被清澈的海水包围着,每一片海滩都是一个渡假天堂。西西里有欧洲最大的活火山——埃特纳火山,也有每天数次乃至数十次喷火的小火山。地中海上许许多多的小岛散落在西西里的周边,赋予它独特的旖旎景色。西西里是多彩的、神奇的,这片土地上有优良的沃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列强的必争之地。西西里原著民的祖先来自马耳他,古希腊人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他们移民到这里,为西西里带来灿烂的希腊文明,同时也种下了列强争霸的种子。史上最著名的雅典与斯巴达十年战争,就是最终以雅典大军折戟西西里而结束。在罗马与迦太基人的布匿战争中,罗马人第一次的胜利也是终结于收复西西里。罗马帝国衰落之后,西西里曾短暂落入日尔曼蛮族和东罗马拜占庭手中。其后,阿拉伯人和诺曼人在此各领风骚------。有人说,西西里是欧洲历史上被征服次数最多的地方,各方列强在此轮流坐庄,带给西西里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遗存。踏上西西里的土地,无处不感受到这种多元文化交织的魅力。
这次在西西里,原打算自巴勒莫始,沿着海岸线绕岛一周再回到巴勒莫。但是,由于留给西西里的时间不多,住宿和船票又都是提先预订的不好变更,因此重新调整了计划,地图上标注的就是此次西西里的行程。起点和终点还是巴勒莫,但舍弃了南海岸、西海岸以及最西端的特拉帕尼市,最可惜的是,也同时舍弃了几个很少有游人涉足、充满西西里风情的特色城镇以及原计划要去的北边一个古希腊遗址和海边城堡。地图上蓝色的线是这次在西西里岛的实际行车路线,画红圈的是停留过的城镇和岛屿。从巴勒莫(双红圈)起程,沿切法卢-米拉佐(轮渡)-火山岛(轮渡)-米拉佐-陶尔米亚-卡塔尼亚-锡拉库萨-阿格里真托-土耳其阶梯,最终回到巴勒莫。在短短4天时间里,一共跑了800多公里路,走了9个城镇,每到一处只是打卡式的点到为止,着实紧张。要想深入感受西西里的风情,品味它的热情与浪漫,可绝对不能像我这样匆忙赶路呀!
巴勒莫,西西里首府,岛上最大城市。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800年以前,腓尼基人、古罗马人、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诺曼人、西班牙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王国以及意大利王国,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权力角逐和称霸,在城市的边边角角,你总能找寻到它们留下的点滴印迹。巴勒莫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叫人悠然神往,它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各种风格揉杂的建筑,其中尤以阿拉伯-诺曼建筑的特点最为鲜明。它们就是一部浓缩的西西里历史,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些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我在巴勒莫的停留时间只有到达和离开西西里时的两个半天,这么短的时间,要想领略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是远远不够的。来不及细品,就只好走跟团游的路子,利用抵达和离开这座城市的各两个半天,选择重点一个个地打卡。抵达巴勒莫的那个半天,搞定了方便行车停车的ZTL区域之外的马西莫大剧院、海军元帅桥和城南10公里山腰上的蒙雷阿莱主教座堂。结束西西里之行返回巴勒莫后,又利用多半天时间去看了古城保护区域内的其他景点。
我到巴勒莫去的第一个地方是马西莫歌剧院。
意大利是歌剧诞生的地方,他们的人民对歌剧的狂热爱好哪个国家也比不上。在罗马、那不勒斯、米兰、威尼斯------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两座有历史有故事的歌剧院,马西莫歌剧院可算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座。它于1874年始建,竣工于22年后的1897年,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欧洲三大歌剧院之一。电影《教父》3在大剧院台阶上拍摄了凄惨的一幕,让我把这座剧院与西西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歌剧院前面抱厦的正立面设计,采用了西西里岛上的希腊神庙样式——在希腊式的三角楣下,矗立着六根柯林斯柱子,除了柱式有点区别,完全是阿格里真托神殿的翻版。剧院前的大台阶上,就是《教父》3最后一幕的拍摄地。
歌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十九世纪中后叶达到顶峰的“黄金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是这一顶峰期的巨匠,他的作品曾经风靡全球,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了解他的名剧《茶花女》,《阿依达》,《弄臣》等等,这些歌剧至今仍然有着不朽的生命力,还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
威尔第是意大利的骄傲,马西莫歌剧院开幕首演的剧作,就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福斯塔夫》。威尔第的雕像立在大剧院,歌剧院前的广场也被命名为“威尔第广场”。
离开歌剧院,我去了市郊的海军元帅桥。海军元帅桥在巴勒莫市郊,距歌剧院4公里。1860年5月27日,加里波第在统一意大利的战争中,率领历史上著名的“千人军”(又称作红衫军)通过这座桥,向巴勒莫进军,最终将西西里纳入意大利王国的版图。大桥旁立着的一块牌子上记录了这个过程。
这幅画表现的就是加里波第率领红衫军通过这座大桥时的情景。
海军元帅桥是巴勒莫打包列入9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因为远在郊区,一般人了解不多,只有两条环绕它的公路上车来车往,没有游人在这里停留。
远在帕勒莫市区南部10公里的蒙雷阿莱主教座堂,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诺曼式建筑,它建于1172年,是一座揉合了诺曼、阿拉伯、拜占庭艺术的非凡建筑。是诺曼建筑的巅峰之作,非常值得一看。如果条件允许
,到帕勒莫一定不要错过它。
几代诺曼王是比较开明的君主,他们对之前统治这座岛国的文化都采取了极为包容的态度,这也是岛上原有的阿拉伯、拜占庭等建筑得以保存的原因。诺曼人还不断吸收前人的文化精粹,在帕勒莫留下不少集诺曼、阿拉伯、拜占庭为一体的建筑。这些建筑结合得如此和谐完美,以至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蒙雷阿莱的教堂大厅庄严辉煌,以细碎的马赛克拼出超大面积的宗教画,并且为马赛克贴上了金箔,更显得金碧辉煌华丽之至。
在两边的墙壁和柱顶上,还有用马赛克拼镶出的42个旧约故事,让人叹为观止。
教堂的后花园是典型的阿拉伯式庭院,每个柱子都用马赛克拼镶出花草彩纹,各组柱子的花纹没有重复。
站在这里眺望,蓝色的巴勒莫湾和整个城市尽收眼底,视野开阔,心神舒畅。
我从蒙雷阿莱大教堂下山后,便结束了帕勒莫第一个半天的行程,开始了西西里的环岛旅游。
对巴勒莫中心市区的游览是在环岛游结束后进行的,为了不中断对巴勒莫整体印象的观感,这一部分的记录我把它提前到这里。
我再次回到巴勒莫时,因为城区不好停车,也为了晚上登船方便,打算把车停在港口。导航带我来到一个几乎见不到人的地方,提示这里就是港口。疑惑中找了一个当地人询问(就是照片上这个人),果然这里离客运码头还有相当距离。他要送我去港口,听说我是自驾,便又开车带路,一直把我领到客运站路口。看他们脸上真诚灿烂的笑容,你不能不喜欢这些热情奔放的西西里人。
这次在巴勒莫的全部游览都集中在中心城区。所走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是:从港口打车到诺曼王宫,从王宫步行去巴勒莫大教堂,午餐后乘坐马车来到市中心的四首歌广场,从广场打车到巴勒莫最有名的卡普奇尼地下墓穴,看完后乘坐在外等待的出租车返回到四首歌广场,继续参观海军元帅圣母教堂和圣.卡塔尔多教堂以及附近的羞耻喷泉等,其余时间到曾经是黑手党成员居住的街区和其他地方随处逛了逛。傍晚打车回到港口停车处,开车上船。
没事时我在谷歌地图上画了一遍走过的路线,发现其中有不少是舍近求远的来回冤枉路
诺曼王宫,最早由阿拉伯人所建,12世纪诺曼王入住后又进行了补建。
从另一角度看王宫。
在王宫二层有一个诺曼王建起的帕拉迪纳礼拜堂,其中顶棚和石柱保留了浓郁的阿拉伯风格,四周布满拜占庭金色马赛克镶嵌画。王宫和帕拉迪纳礼拜堂是巴勒莫九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去时正赶上周日闭门谢客,没能入内参观。
王宫大门之一。从大门进去,不远处就是巴勒莫大教堂。
巴勒莫大教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十二世纪由诺曼人建造。由于后来经过多次的维修和改建,已经看不出它的最初面貌。教堂于中世纪加盖了哥特式钟楼,17世纪盖了巴洛克的拱顶,再加上阿伯式的柱子和内部19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虽然是混搭,但多种风格的融合,看上去大方和谐,没有丝毫的不自然,教堂地面有大理石镶嵌的十二星座画。
在贝里尼广场上,并列着两座同建于12世纪、但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教堂,这两座教堂分别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左面是玛托拉纳教堂,也被称作海军元帅圣母教堂,它的正立面是巴洛克风格,教堂右边的钟楼可以登顶观看巴勒莫市容,可惜我去的时候已经关门。紧挨在它右边的教堂是圣.卡塔尔多教堂,这座教堂最显眼之处是上方那三个红色圆顶。
圣.卡塔尔多教堂内部是朴素的砖砌结构,三个高挑拱顶让窄小的空间没有丝毫逼仄感觉。
地面是华丽的大理石花纹。周围还有一圈座椅,不少人在这里或休息,或凝神。
两座教堂对面是圣凯瑟琳教堂。
紧临贝里尼广场的是法官广场,广场上这座喷泉一度曾引起巴勒莫人的不满。这座由托斯卡纳人雕刻的30个人物塑像都以裸体呈现,当地人视那些姿态挑逗的女性为羞耻之物,称这座喷泉为羞耻喷泉。
卡普奇尼地下墓穴,世界文化遗产,200多平方米的墓穴中树立着8000多具身着盛装的干尸。墓穴中播放着很轻的宗教音乐,给人们庄严肃穆的感觉。我看到有些家长带着孩子到这里来,这在我们国家是不可想像的。也许在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生路上的最后一站,是人类必然的归宿,学会认识死亡,应该是人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巴勒莫奢侈品店橱窗内衣着鲜亮的模特,与那些干尸相隔的只有光阴。
在帕勒莫乘马车街游,从50侃到20欧。在意大利侃价绝不能手软,有时需要拦腰一刀。
路上经过所见
四首歌广场是巴勒莫的老城中心,它像我国西部一些城市的大十字,把老城分成四个街区。
四个街角是相同的西班牙巴洛克建筑,从上到下的雕塑分别是不同的城市守护者,西班牙国王和喷泉。
广场东北角区域曾是黑手党盘踞的地方,我在这一带街区沿着一条条街道走着,徒劳地寻找着那个时代的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