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2016-11-05 23:43:59)
标签:

转载

分类: 地理、旅行、地质、地震
原文地址: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作者:


这一枚花岗岩鸟首形的旧石器是2014年6月17日在海滩捡到的。
到今天整过了十天。前天到昨天才算做完了投矛器的使用实验。
如果不是笔记本里记着日期,准确的采集时间会记不清。
但当时情形至今都还很清晰。


退潮后的一块海滩,那里露出厚厚的灰黑色的沉积的泥层。
颜色和形态都像数月前公布的发现成片远古人类足迹的英国海边泥滩。
有时涨潮会推上来海沙覆盖了这一片泥滩,有时退潮又重新裸露出来。
英国海边泥滩的远古脚印大概就是这样暴露出来然后又消失的。
这种海相沉积的泥滩,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会变成石头,我怀疑我的那块刻着小马的暗灰色石头就是在这种海泥上刻画然后彻底石化的。这类有些灰得发蓝有大小孔隙而并不细密沉实的石头很多很多。但,除了石头上的小马,还没发现别的。


这里的泥滩上,密集着成团的贝壳,贝壳间隙常窝藏着小石头。
还有一些花岗岩碎块零星散布在这一片泥滩上,也是翻看和采集的目标。
那天俯拾小石头时,看见这块灰绿色花岗岩石块从泥里露出的弧线一缘。


从泥里拔出来,在小水洼里洗洗看,很奇怪的奇特。
石块,尤其是花岗岩石块,破碎或打制的,都是直线缘。
这一块多面却表现着几条完美顺滑的弧线,而且几条抛射线还有汇集。
虽然石质粗粝,这些线条却很清晰,而且,也能看出似规律的打制痕迹。
最奇怪的是这块大致呈弧缘三角形的石块上一侧陡立着一面凸缘的“墙”。
之前对花岗岩标本的采集和砸击实验做了一些,就花岗岩来讲,无论天工还是人工,要把花岗岩打制或者加上磨砺修整成这个样子,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功夫不到不成,贪求完美又把握不好更可能前功尽弃、劳而无功。做出花岗岩箭镞已是不易,但毕竟还是可以利用碎石屑随机形态作直线条的凿切加工,而这件抛射线旧石器要做出几条汇聚的弧线,还要在一面凸缘的墙上打缺、墙下砥平,积累的经验、熟练的工巧之外,这得需要把持多大的细心和耐心?!


当时,站在落潮的水洼里,翻看和把握这件旧石器,不知为什么触发的第一个想象就是想到弓箭。也许是因为石器上的条条抛射线,也许是因为近来大多专注在采集石镞样的小石头。还有一点:就是翻转尝试最适手的握持感给我的印象。


这件抛射线旧石器握在掌心大小正好。
在固定的一个方向,合掌而握尤觉舒适,换其他方式都不及。
竖掌而握,这个固定方向就是凸缘墙的一面向外、墙头向下。
这个姿态,标本大致呈正三角形,凸缘墙做底边,顶点正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
如鸟的长喙的一角,自顶点而下的一条凹线与之连接,正在无名指和小指之下。
这时,墙根一线正在墙里和掌心,在与墙体垂直的平台间形成一条牢牢把握中的通道,当时握持的感觉:这才是这件工具的使用时受力的部分。但究竟如何使用,不知道。


再观察,墙下的平台和鸟喙交接的一端也是明显顺滑的弧形斜坡;另一端较平有小凹缺,边墙在此端前陡直截断,平台最宽敞的一端因此出露。这样看,在这一条受力的部分,集中受力的又是平台上接近鸟喙的那一段弧面,是如弓体或弓弦一类反复弧形弹力弯曲形成的。


但怎么使用的?做弓把?不仅多余也解释不了平台宽阔的另一端保持的平直。
想起多年前上琴弦时的力道和手法,会不会是上弦绞紧用的?但兽筋一类的天然材质弓弦恐怕用兽皮兽骨以至木材会更合适而方便。


查找了一些和弓弩使用及制作有关的资料,没有得到什么关联的启发。
反复把握观察标本,觉得它的使用还是和弹力抛射有关。想起投矛器。
键入搜索网上的图文资料。


投矛器,又称飞镖投射器、梭镖投射器、抛矛器,英语称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投矛器为“atlatl”,澳洲土著毛利人的投矛器叫“woomera”,爱尔兰人的投矛器叫“irish dart”,英文有称之为“throwing-stick”的,一般通称为“spear-thrower”或“spear-throwing-device”,中文的“投矛器”这种学术称谓大概就是从英文的通称翻译过来的。或许以为这玩意儿传统中文里没有过名字,其实不然,百度贴吧里有未明出处的一幅古籍图片:一支羽矢和一根长度相若似有扣环的直杆,是明代远射冷兵的一种,叫“鞭箭”。


网上搜一溜遍,可以说:关于投矛器的中文原始资料少得稀奇。
个人有限知识印象里,也没有有关投矛器的中国考古或者文物或者古董的资料。
中国古人不会没用过这种工具,否则不仅仅“鞭箭”无由无说,就是我的采集品中那些看着比石镞大又比标枪矛头小的尖长如镖的石器,其用也难为说。


中文的原始资料很少。
译介的和英文的很多。


一般认为:虽然都是很早就发明于旧石器时代,但投矛器又早于弦射弓箭出现。


百度文库中《早期弓的设计与构造》(Edward McEven,Robert L. Miller,Christopher A. Bergman)说:

“...某种证据暗示着,最初的射箭用具出现于上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公元前35000-8000年)。...弓的起源的最早的证据可能是从其遗址属于现今法国的诸如佩里戈尔文化和梭鲁推期文化等欧洲大陆旧石器时代社会发现的抛射体尖头。这些尖头的细瘦狭窄的根部很容易固定在箭杆端头的狭缝内。然而这些年代为公元前28000-17000年间的尖头同样很可能是用作飞镖上的尖头的。考古学家在德国汉堡附近的Stellmoor收集到较为可靠的证据,...发现了存在于公元前9000年初期的冰河文化期的一些木质箭杆和箭杆毛坯。毫无疑问,那些断折的杆状物确实是用在弓上面的。飞镖上有一细狭的凹陷部即镖槽,用来卡在叫做镖头抛掷器的装置的卡子上。与飞镖不同的是,这些杆状物却有浅浅的矩形槽即凹口,它只能用来卡弓弦。”

上文“镖头抛掷器的卡子”当是指投矛器一端用于投掷前安置矛杆尾端的前倾尖刺。投矛或称飞镖的尖头确有如弓箭矢镞一样小的,因为这样的投矛/飞镖总长就是和弦射之羽箭一样几乎没有分别的,不仅明代的“鞭箭”,就是民族学资料里美洲印第安人用于投矛器的也有这样短小和弓箭之箭一样大小长短的羽箭。这样的投矛器的和弓箭的羽箭之间的微小区别可能如上文所言,只是在羽箭箭杆的尾端:投矛器的羽箭箭杆尾端是个管状孔或小圆凹,以安置于投矛器锥状的斜刺上,弓箭的箭杆尾端就是配合弓弦的直槽了。这是更多了解后的对上文的理解。


但是,投矛器还有更长的矛杆装配比箭镞更大的矛头/镖头,如我采集品中有的,这样大的矛头也可能用于徒手投掷的标枪,却不能用于弓箭,因为旧石器时代很可能没有能发射这样超大箭镞的强力弓弩。换言之,弓箭镞矢大小的尖头可以用于投矛器,而用于投矛器的更大的石镖不能用于弓箭。这是两者的另一个不同。


更多的不同还在射具和使用的方法上。
投矛器这样和弓箭一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弓箭前身的工具,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竟可以一点踪迹也没有留下吗?如是,简直就是“匪夷所思”。应该不是的,稍后我再说我对此粗浅学习后的认识。

百度贴吧一文“梭镖投射器”(2010,5,30“黑夜里的探索者”贴)是这样说的:

“...使用飞镖时的重要发射辅助工具是所谓的“梭镖投射器”Atlatl,他和投矛本身一样历史悠久(目前确定的最早实物可追溯到19000年之前)而且普及广泛...”


这段话出处和根据未明。似乎有“投矛/标枪是和投矛器差不多一起诞生的”意思。而另一些出处明确的文章却没有明确这样的说法。


“360个人图书馆”有文章《人类何时开始投掷长矛》(作者:Heather Pringle,日期:2013年5月17日,来源:Science News, 译者:King Kyle, 编辑:良辰以前),这篇比较新近的文章关于人类投掷石矛的最早时间,依据考古发现的间接证据,是这样说的:

“...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长期存在争议。...关于这种狩猎方式的直接证据在早期发现的遗址中一直都不多见。一项对于古代猎物骨骸上的撞击痕迹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成熟的狩猎方式可以上溯到至少90000年前的非洲,并且为断定史前猎手的猎杀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

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已经通过一些间接的方法来研究投掷武器的使用,例如研究古代石器尖头上留下的撞击碎片,或是确认石尖上狩猎时留下的痕迹。这样的证据表明早期人类早在50万前的非洲就开始制造适用于投掷的长矛。但是这种证据还是存在疑点,并且经常会有争议。

堪培拉的东南考古学家Corey O'Driscoll...发现了“屠宰留下的痕迹和投掷物撞击留下的痕迹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研究揭示了6种截然不同的撞击伤口,从表面受伤痕迹,到骨折的痕迹以及骨头被刺穿留下的痕迹。(他)还注意到,大多数投掷物撞击留下的痕迹都在脊椎骨或肋骨上,并且由于高速的冲击力,17%的骨骼伤痕(其中刺穿伤口的50%)里都嵌有从火石尖头上掉落的微小的碎片。相反,所有的屠宰留下的痕迹都不存在这种石头碎片,这又是一个显著区别。

这些发现促使O'Driscoll 和昆士兰大学的Jessica Thomson 重新审视从南非Pinnacle Point Cave 出土的一根肋骨和两个脊椎骨。...对比确认了所有三块骸骨都有投掷物撞击留下的痕迹。根据四月在火奴鲁鲁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其中两个骸骨可以上溯到迄今91000到98000年前,也使得这些骸骨成为了关于使用投掷武器的最古老的直接证据。而第三块骸骨的断代年份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153000至174000年以前。...但是,由于注意到只有“一粒”投掷武器尖头上的石头嵌在其上,(昆士兰大学的考古学家Tiina Manne)对于最老的一块骸骨上的证据还持有保留意见。...”(文章来自“梦泽赤子《科技博览之文明溯源》”)


没有查阅到更多资料,不知道上文所说的投掷长矛仅限于徒手投掷还是包括了投矛器投掷,或者两者的撞击痕迹尚无法分辨判别,因此这样的骨骼上的撞击痕迹还不能成为判定投矛器诞生时代的“考古直接证据”?又或者已经有了识别标准从而可以判明握持使用尖刃器近身击刺、砍砸留下的痕迹和远距离投掷石矛击刺,或者就是投掷石器砍砸留下的痕迹之间的区别?既然称为“直接证据”就是说有了可以截然排他的痕迹鉴定标准。这样的话,判别徒手投矛和投矛器投射两者痕迹的不同,也接近貌似可以!似乎这里还应该包括很多即时的因素和条件,比如力量、速度(包括运动的相对速度)、风阻(包括风向的阻力和助力)、角度、距离、刃口、动作、材料(石质、骨质等接触材料)等等对痕迹成因的影响以及不同组合不仅会有不同也可能存在相似的痕迹。这些似乎比起冷兵锐器和现代弹道的痕迹之间的鉴别要复杂得多。暂存问,待学习。


网络“国际在线专稿”2012年11月16日一文: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5日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以及南非开普敦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50万年前就会制造用于打猎的有柄石质长矛,比此前想象的早20万年。...近日在南非的考古显示,现代人类与穴居人的共同祖先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50万年前就已经会使用石质长矛。为了证实这种理论,科学家们制造了一种石弓用以发射石质长矛,证明可以射死跳羚。...”


以上引述的两篇有关石质长矛的考古报道,数据相互冲突,但内容是相关的,就是关于石质长矛最早出现的时间是50万年还是10万年或者30万年或者20万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后一篇更提到发射石质长矛的“石弓”,又涉及到“弓”的发明,或者是“投矛器”?未及原文,不得而知。


网上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展出着一件骨刻的投矛器残件,得自法国Montastruc 一处岩厦。残件12.4厘米长,是投矛器尾部带有斜刺(spur)这里称作“钩子”(hook)的部分,雕刻成猛犸象的形象,钩子是那时残断后修理重置的,可见当时已很珍视。该展说明文字称:投矛器大约于18000年前始用于西欧。


综合检索的猛犸象灭绝时间:六千年前全新世中期冰川已开始消退,猛犸已濒临灭绝,大约至公元前1650年(一说公元前2000年)在西伯利亚的佛兰格尔孤岛上的最后一个猛犸象种群消失。


网络上投矛器的古物资料还有一件秘鲁Lombards博物馆展出的金属制品(可能是青铜和黄金锻制的),称为“ceremonial atlatl”,应是祭祀仪式的礼拜礼器。该器时代解说为公元0-300年。

 

上面这些引文都是基于国外考古研究形成的资料。
综上,约10万年前非洲出现石制投掷武器(具体形制不明);约18000年前西欧出现投矛器;约公元前35000-8000年欧洲出现弓箭用具。
显然,无论对于投矛、投矛器还是弓箭的具体发明时间,我所读到的这些有限的资料仍然有待更多发现的丰富、证实或者校正之。

 

相比有限的地下考古资料,民族学的传世资料要更加丰富和生动。
比如各大洲的原住民(或称土著,aboriginal)生活中一直使用的投矛器。


北美印第安人在投矛器方面的资料,形式丰富多样,遗存很多。
而且,投矛器投掷作为一项体育和娱乐运动在北美也相当普及。
这些民族学资料毫无疑问在一段相对封闭的漫长时代,是对古老传统的继承。
因此,对怀疑是投矛器一部分的我的旧石器采集标本,具有可资比较的价值。


为了方便比较述说,在没有更多资料的现状下,我将网上搜检的各式投矛器做了大致如下的形式类型划分:

---首先将投矛器本身结构(不包括投矛或者投箭等非固着部分)按其预备发射的握持方向划分为三段,定名如下:把柄部分称为“前”段,另一端装有斜刺(又称“钩子”)的尾部称为“后”段,前后之间的投矛器杆部分(简称“投杆”)称为“中”段。

后段的斜刺或者钩子在这个握持姿态看着很像蝎子准备进攻翘起的尾巴,我借用书法迹象的古名就给他一个更形象的中文称呼:“虿尾”。


前、中、后三段大致划分后,按照投矛器重心分配的位置分为五型:

1,鞭杆匀重型:整器平直,或板状或管状或柱状,宽窄、粗细、重量均匀,借用“鞭箭”之名名之,后段虿尾或以树枝的侧枝或以竹管的侧枝或以竹管、木棍截剖而成,或者另外加装骨、木、石、革或者金属制虿尾或环扣。这是最多见的一般样式,也应该是最原始和基本的类型样式;

2,投杆配重型:在投矛器中段上选择位置加装配重(weight),印第安人的配重材料是石制的,英文称之为“banner-stone”,有各种样式,经典的一种略如展翼的蝴蝶,也有具象雕刻为羽类的,大都做工精良,石材选料讲究,抛磨精细而色彩斑斓,因此,大概挥舞起来耀眼如旗帜,得名。投矛器不仅仅以竹木为之,而且装配有石器---这是我检索中首先观察到的一个明确的流传至今的石器复合类型投矛器。但观察比较过,我的疑为投矛器一部分的鸟头型旧石器采集标本与之并非同型,也不具有相同位置的用途---我的那件更像是把柄。此类次于第1型较多见;

3,握把前重型:据于握持的感受,想象我的旧石器采集品可能是投矛器的握把,但是有一段时间找不到这样的石器复合的投矛器类型。重新搜检,才发现:如果按照重心分配在投矛器握把这一特征来观察,这个类型传承下来的投矛器实物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令人感到奇趣的是:这一重心在握把类型的投矛器虽然是整器木制的,但其形制前后段都包含着鸟首的形象!大为有趣的“巧合”!接下来回顾并检索在“中国石器网chnshiqi”获得的北美印第安石器文物资料,发现有一种叫做“bird-stone”的条状作首尾俱全的栖息鸟形石器,一直不知道其用途,现在看很可能也是绑缚固定在投矛器上作把柄的石器。此外,在持续阅读中国石器网上传的一些印第安石器文物材料中,发现更有一件形制非常接近我的旧石器采集品,虽然没有包括尺寸大小的任何说明文字,图片各面展示也不完全,但是从其正三角形顶点有使用形成的半管形凹槽,腰部有与顶点凹槽平行的贯通穿孔,底部平直等现状看,结合我自己经过实验对自己的采集品的握持感受,判断这一件印第安三角形磨槽穿孔石器也应该是投矛器的石质握把,即属于“握把前重型”的类型。两者之间如此地特别相近,不能不想到其中可能存在未知的关联!这一类型比之前两种可能要少,但是全木质的鸟首形“握把前重型”投矛器现实传承存在,此类型的鸟形石质握把也有遗存,形制相类的三角形石质握把的印第安文物遗存,再到我的鸟首形旧石器,这一类型的投矛器应该是特征鲜明渊源有自的古老类型。我的疑为投矛器握柄的旧石器标本不是一个偶然的孤例。

更有意思的巧合是:在这些印第安石器文物资料中,恰好也有一件雕刻成鸟首形!---其上似乎有上下贯通用来穿插投矛器柄端的直孔,如是,这一件投矛器石柄应该和我的这件花岗岩鸟首形旧石器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不仅仅是器型用途的相同,也包括施用部位和鸟喙尖角的朝向很可能都是一样的!


4,柳叶中宽型:这是澳洲毛利人特有的一种木制投矛器类型,中宽至两端渐细。

5,虿尾后重型:虿尾部分特别装饰或加重后段,使整个投矛器重心居此,这一类型仅仅基于前述12.4厘米长的欧洲骨刻投矛器后段残件推测的,未见更多资料。

 

为了解答对自己的采集品是否属于投矛器一部分的疑问,检索、分型、归类至此。也有了清晰明确的答案:我的这一件鸟首形花岗岩旧石器是投矛器的握柄。


接下去,要通过实验感受做为投矛器握柄,这件旧石器工具的实际功用效果。
设计的实验要通过类型间的比较进行,以确定效果和特点。
此前,摆弄过现代体育弓箭,却从来没有接触过投矛器甚或标枪。
所以,准备的实验材料很原始也很简单,其结果可知也是很初级的。
但是,实验结果还是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实际印象。


实验:---

做投矛器的材料四件:
---新鲜的桃树枝一段,留上面一节侧枝做虿尾,布绳儿缠把儿;
---海边捡到的废弃玻璃钢船艇的约2毫米厚玻纤板条两条,重叠合成一根,后部斜削出虿尾;
---赶集买来竹制痒痒挠儿两支,一支稍宽厚不做任何加工,实验中又加上了配重;另一支稍薄窄在把柄处再修窄以配合旧石器标本上的平台宽度。


投矛一支:用捡来的一米多长的旧竹竿一根,一端原有对穿楔形切口就像张开的鸟嘴,在其中上填上一块条形小石块做矛头,另一端竹管开一直口对应虿尾。竹竿干透了,石块也不大,份量有点轻---当时觉得重量重心在矛杆全长向矛头方向的二分之一过一点,和投矛器的份量是匹配的,但实验中才觉得份量可能过轻是个问题。


握把前重型投矛器的握把:原来想找个替代旧石器标本作投矛器把柄的物件,翻来找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就使用这件花岗岩鸟首形旧石器做实验材料。为了不在实验中造成旧石器磨损,先包裹一层厚点儿的透明塑料袋,再用胶带交叉绑缚固定在痒痒挠儿竹片的把柄外皮一面,痒痒挠儿的挠爪儿不作任何修改就当做“虿尾”承托矛杆的后端。


场地:海边无人沙滩。
实验天数:2
时间:2014年6月26日16:20至日落;2014年6月27日15:38至日落。
实验记录摘要:

---1,第一天先用桃树枝架上投矛试投,一投玩儿完:投矛头上尾下落地,矛头的小石块也飞了,“投矛器”的虿尾也折了。按照一米长的花竿儿限定的步幅度量,投出距离16-17米。

---2,使用玻纤投矛器试投,还是矛杆尾端先落地,有破损,矛头又掉了,距离比1投多了一米。磨平尾端破损,重装矛头,再投,似乎还是感觉轻,矛杆翻滚出去头先触地,距离19米。

---3,同一件矛杆,作徒手投掷石矛实验,仰角40度左右,16米,多次如是。

---4,用原装痒痒挠儿(没加工也没加配重)试投,一投7、8米。再投时先把矛杆顶紧挠爪儿(虿尾),把柄上皮筋儿也和大拇指缠紧,这时矛杆、投矛器和手臂整体感很好,调整好仰角,不助跑,一投:矛杆一条笔直的抛射线向前,不横滚也不翻跟斗,只是沿着矛杆自己的纵轴快速旋转,远远越过先前的距离标桩,距离32米。这是相当于“鞭杆匀重型”投矛器,后来又一投在空中竖立落下,却是更好的成绩33米---这是两天全部实验投出的最远距离。

---5,装上旧石器握柄手感很是妥帖舒适的痒痒挠儿的实际表现,却有些出乎意料:多次试投都是横滚竖翻出去的或者偏向,没一次顺顺当当笔直出去的,最远距离29米。第二天实验装了重一点儿的石矛头,重心移动向矛头方向未过五分之三,可实际效果还是差不多:力量更大,落地还能滑行9米,达26米。可是,反复试投就是投不出“光板儿”那样的优美的轨迹和喜人的距离。这样大力反复,最后这支儿减过肥的痒痒挠儿从和旧石器裹缠在一起的把柄前端,齐齐地折断了。看来,力量是足够了,其他地方还有问题。

---6,给光板儿也就是原装痒痒挠儿加上一条形石块作配重,试投顺利,29米。


装上了花岗岩鸟首形旧石器作握柄的投矛器,可能是由于尾端矮小,矛杆不能稳妥抵住后坐,出手时力量越大越容易偏滑---是个需要调整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说明:这种“握把前重型”投矛器投出的力量感觉较大,似乎和加了配重的投矛器都有加速度的功效。但是实验当中做的另一种类型实验说明,也许它的功效还不在投远。


实验场地近旁的海滩上有个不深的沙坑,实验间歇练习动作向沙坑里近距离投矛。练习使用的是装上了旧石器的痒痒挠儿,因为投远实验一直感觉不好,这时感觉很便捷、轻松就能疾速射出。想起资料画面上用投矛器射鱼。于是,把其他实验投矛器都拿来,在沙坑里放上一张纸箱盖板当靶子,开始逐一向沙坑里的目标作近距离俯射实验:

---近距离俯射时,使用其他投矛器,包括徒手投矛的动作,都要有为克服阻力而挥臂加力或延长射距的过程,而“握把前重型”也就是花岗岩鸟首形旧石器作握把的投矛器却有显著的区别或者说是优势:以居于重心的握把为轴心,对准目标不需大动作调整,只需手腕爆发力翻动一下,投矛就能有力疾速准确地射中附视中的目标。


这可能是“握把前重型”投矛器的优势用途:短距离、小动作、急加速、大力量条件下的速度和准确。回来翻看资料图片,有一张正是使用这种类型的全木质鸟形投矛器射鱼的图片。有趣。

 

除了投矛器使用的练习,实验材料和方法都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但是,现有的资料和实际的使用实验已经足够得出我的目标答案,那就是:

---这一件花岗岩鸟首形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投矛器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就是投矛器的石质握把。此外,这一件多条抛射线构成外形轮廓的人工精心打制的旧石器尚不能看出有任何别的用途。


这是目前经过前段时间观察、比较、分析和实验后,我得出的结论。
当然,这一件旧石器时代的投矛器握柄,还联系着许多待解的问题:

---问题1,中国古代文字文献对先于弓箭发明的投矛器,除了明代的“鞭箭”那样单薄的记载,没有别的记录吗?或许不然。


《说文》“弓”字记云:“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又释“挥”字曰:“奋也。从手军声。”“奋”字:“翚也,从奞(zhui)在田上。《诗》曰:不能奋飞。”


从说文的这些文字记释里,似乎找不到可以相互递连的逻辑关系,更没有能直接联系到“投矛器”的含义。但是,明代的“鞭箭”不仅仅说到了弓箭之箭的另一种射具---鞭,实际上也暗示了这种射箭之“鞭”和弓的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关系就在《说文》的那一句:“古者挥作弓”中!在没见到更合理的解释前,我以为:“拉弦弯弓射箭之弦弓”不是用来“挥”的,“鞭”是挥的,同样,投矛器也恰恰是用来“挥”,不是靠弓弦的张满的弹力,而是靠手臂的爆发力一举挥出羽箭,这就像是羽族翚奞从田地中一腾而疾挥奋飞的情景。也就是说,《说文》的这一句译成去古益远的今天话语就是:古者是以投矛器作弓的!


对这样的解释若还有疑问,可以再看看甲骨文集中在“弓”字下的字形:
那些张挂着弓弦的确实是弓的象形,那些没有弓弦的、包括今天正在使用的“弓”字呢,弦呢?这些无弦之“弓”(包括这篇文字正在使用的)字,正是向前挥运投矛器的侧视形象,这一仅仅以线条勾勒关键物象轮廓的象形文字对于投矛器的挥运描述竟是如此简明而精细地准确!不是吗?


我由衷佩服甲骨文字的创造者,其简约抽象构形的智慧,后代到今天的文字和视觉形象的抽象设计高手们远有不及!


看到这两种有弦和无弦的“弓”字,我猜想因为一支羽箭连接起投矛器“挥的弓”和弦射弓“拉的弓”的发展过程之间,应该还有个过渡阶段的过渡器型,会是什么样子的?想起鞭箭和上面的环扣,还有旧时赶大车的长鞭,那该可能是一种有长绳类似弋射的投矛器一类的或许绳子短点儿就成了“抽的弓”?)远了点。


---问题2:这一件花岗岩鸟首形投矛器握把的旧石器的年代?
对这个关键问题,眼下找不到答案。不仅仅因为器型的特别、还没有见到考古发现的同型器,也因为石质的特别:花岗岩在旧石器材料中应用的很少,可以说很是稀少;另一个特别是:这一个地点发现的花岗岩疑似旧石器的数量多而集中,当然大部分因为痕迹的特殊还需要仔细甄别,但是,除了这一件巧制的投矛器以及那些至今因为在这样粗粝的石质上雕凿出的过于精细对称的花岗岩箭镞而诧异待解,还有别的花岗岩旧石器已经从其痕迹可以判断是人为有目的打制的旧石器工具,在下一篇笔记中会专门图文记说这另一件决定了我对这里确实存在过花岗岩旧石器技术的事实认识。


这些从材质到技术又或者到器型都很特别的花岗岩旧石器制品,没有见到数量足资比较的同类考古发现,判断其年代成了漫无涯岸更待时日的问题。因为其中有些器型显得很原始,但技术又似乎很另类(比如痕迹犀利如凿,但因为其中含有旧石器工具功能的器型,如这一件和下一篇将要记说的另一件,又不能将这些花岗岩石制品简单归于后代凿石取料而已)---“十三不靠”,一时难以傍归“落听”,有待更多的观察、学习、认识和积累。当然,这些特别也是特别有趣的。


---问题3:中外学者对环太平洋岩画的揭示和论述已经更多地论及了美州原始族群文化和东亚大陆原始文化之间的存在某种不能无视的史实联系。北美印第安人文物中诸多的器型和纹饰与中国许多古代文物类似特征的趋同,也是可以眼见的,包括如龙山文化的黑陶制品,等等。因此,具体到这一件花岗岩鸟首形投矛器握把,或许,那些与之形似意似的印第安石制品和木制品,并非是偶然的巧合、无关的趋同。在所见印第安人文物中,确有一些是使用花岗岩精心打磨制造的,何以远隔重洋,也有一些或许也是坚持着某种原始传统、执着于对本来粗粝并不适合打制雕琢加工的花岗岩石材进行着用心的切凿打磨?这太特别了!特别到不能不怀疑其中存在某种关联。就这一件旧石器而言,这种关联是否确实存在?当中涵括的又是怎样的历史过程和情形?

 

很有趣。
结论和问题先就这些。

 

此记。
附图。


(文上图下。谨此向本文所引用图文的创编者和所有者致敬感谢!)

 


下图:投矛器使用时的姿态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发现于法国的骨刻投矛器残件(British Museum)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秘鲁馆藏祭仪礼器的投矛器(Lombards Museum)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现代仿制的原始树枝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执投矛器的印第安武士(投矢类似鞭箭。自百度贴吧“冷兵器”贴图)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现代制作的印第安各式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投矛器的基本类型(中间一图为明代的“鞭箭”,自百度贴吧)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印第安投矛器上的配重,蝶形Bannerstone和装具配重的投矛器(自北美网页资料,多自Atlatl Bob)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疑为用于投矛器握柄的印第安石器:鸟头型器,Birdstones和三角形器(自“中国石器网chnshiqi”)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澳洲原住民的投矛器(柳叶形)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投矛器使用中的动作分解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投矛器预备发射的姿态(侧视图轮廓正是汉字的“弓”字!)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投矛器用于俯射捕鱼时的姿态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北美印第安文物中的花岗岩石制品:箭镞和banner-stones(自chnshiqi“金辉”、“feifei”、“tancheng”上传《凯文收藏拍卖》《史前及历史神器》等帖)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以上图片均得自网络。
以下图片为本人拍摄。

 


---下图:本文所记我采集到的旧石器:花岗岩鸟首形投矛器握柄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投矛器实验记录(使用包括了本文所记旧石器标本在内的材料,如记)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下图:“弓”字形义图籍阅读部分(自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编》、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王弘力《古篆释源》)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20140628-30,02:30文字结成;20140630,15:35 图文成编)

 

 

谢谢!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转载]旧石器笔记66-投矛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