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司马迁》——好演员好舞美 不足的编剧

昨晚在人艺看了冯远征的《司马迁》,属于近年来人艺新戏里不错的一部,可推荐!
一、先说演员
1、最喜欢冯远征的表演,一直记得《哗变》中船长十分钟的独白,气场非常强大!演司马迁的戏很到位,细节处理非常见功底,身体孱弱又意志坚定的文人形象栩栩如生,大赞!我想我今后说到冯远征,除了想到他神经质的经典形象外,也同时会想起演司马迁时的风骨。估计也是演而优则导吧,作为导演之一,冯远征的初部作品算是很成功了。
2、还喜欢出演任安的余少群,他当年在电影中塑造的少年梅兰芳让我很是惊艳!昨天看他的表演也很不错,颜值又好,温润君子的形象很是贴切。
3、出彩的还有牢头杜一刀的演员,很生动,功底也是相当好!就是这个角色和整个剧不搭,这个放到后面说。
4、冯远征妻子梁丹妮在剧中依然演他夫人,角色受限的原因吧感觉一般。但是最后分离时,家人间就此别过的三拜,还是看得我动容落泪……
5、汉武帝的演员演得不错,但是据说声带手术的缘故,声音发哑像太监声,和帝王的威严气度不太匹配。

二、再说舞美
很出乎意外的是舞美,很多时候让人觉得眼前一亮,非常赞!讲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
第一幕的宫殿中,所有演员面向观众,群臣的黑衣之中,后面一袭白衣的司马迁与一袭男衣的任安衬托得很不同。
在司马迁与父亲对话时候,背景是青铜感觉的古籍,老父从古籍中缓缓穿过……
宫刑前,背景变换成半圆如深廊般的感觉,透出的暖黄的灯光,照出孤单的剪影。
大雪的寒夜,背景后飘落的雪花……
与屈原神交的场景,舞台中开始旋转而出的扁舟,舟头衣袂翻飞的屈子,如梦如幻!
与帝王对话的最后,数排石人俑间,暮然回首的太史公,相当有历史感!
在近年看的人艺自己排的戏中,很少见到如此用心的舞美了!
三、吐槽编剧
这部话剧如果说到不足,问题基本都在编剧身上,总体而言——用力过猛。
编剧熊召政,看过他写的获奖作品《张居正》,读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后来了解过他和土家野夫的恩怨往事,对其为人又会多一些看法。不扯远了,回到这部剧里,有几点用力过猛,导致过犹不及:
1、司马迁入狱时候48岁,判死刑。当时有两种方式能替代死刑,一是给钱赎罪,一是选择腐刑(很耻辱一般没人选)。司马迁清贫没钱,又万分舍不得未写完的书,不得已所以自请腐刑,背负巨大耻辱就是为了把书写完,可敬可叹!但编剧改成皇上判了他死刑,又听谗言想继续羞辱他改判为宫刑,司马迁知道后一心寻死,恍惚中受了亡父劝导才接受宫刑。知道是奇耻大辱但为了更重要的著书心愿而主动选择承受,按历史原样写其实更让人敬佩!改过之后成了皇命难违被迫接受,其境界反倒大打折扣。
2、司马迁出狱后,49岁,任中书令,续写史书,他承受的痛苦是身体的残缺和世人的耻笑。编剧可能为了让情节更起伏,剧情更冲突,让司马迁回到老家,又搞出个牢头升任的县令去为难监视他,让他住到半山窑洞,县令还一路各种搞笑耍宝。
3、司马迁死因不明,大多认为是因《报任安书》招祸被迫害致死。剧中写成司马迁完书后和皇上对话表明心迹(不是怕死是为了写书,书写完了请皇上赐死),并最终拔出皇上的佩剑自尽而亡,由此才得以完成对当初宫刑耻辱的救赎,实在是写的太low了!编剧把宫刑对司马迁的影响写得太重了,重到认为宫刑的耻辱一定要用死亡去正名,真正放不下看不破的的是编剧而不是司马迁。
4、史记本是各国历史记录的通称,司马迁写完的书当时被称为《太史公书》,后世才逐渐用《史记》来特指他的书,成了专称。在这剧中,每人张口都说《史记》,实在有点错乱感,不如说写史书合适。
5、编剧估计是为了调节气氛(或者是为了接地气?),加了牢头角色很多搞笑戏,牢头演员本身的表演很棒也很见功底,观众在这些地方的笑场也很多,但是,加的这些东西和全剧的氛围实在是太不协调了!看着看着经常有跳出戏的感觉。更不协调的是司马迁和屈原谈论粽子,屈原说不知道也不吃的那一段,太现代感了,和表现司马迁神交笔下人物全心写书的前后剧情非常不搭,引得观众笑场加吐槽。记得《我们的荆轲》,借古说今,用了一次“走你”的姿势,大家是会心一笑,整体协调。但是这剧中的搞笑部分很有些怪怪的,真是败笔。
四、说点商业
最后说点话剧以外的吧,第一次在话剧的宣传品里看到了别的东西——司马迁故乡韩城的宣传册、旅游招商项目书等等。可以理解是韩城政府想借司马迁这位历史名人来打造自己城市的旅游名片,由不得猜测这部剧是不是有韩城的官方赞助啊?比如用在请编剧上,用在舞美上?或者今后在韩城弄个长期演出话剧《司马迁》?呵呵,纯属好奇瞎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