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有一条大名鼎鼎的葡萄沟,它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是葡萄的故乡。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据《史记·大宛列使》和《汉书·西域使》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并将其引人内地。说起来很奇怪,如此炎热干旱的地方怎么会有这样一派生机之地?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工程——坎儿井,这也是套票的景点之一。

资料: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明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则称之为卡井。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简而言之,坎儿井是一个半地下的水渠,它的推广与一位清代官员联系紧密: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被贬新疆伊宁,曾经路过吐鲁番,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对此大为称赞,引导当地人予以推广,《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在他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想想林公失意新疆依然能为当地百姓着想,以一己之力去造福一方百姓,好比海南儋州开办学堂的苏东坡,在自己最落魄的时候一样拥有旷达的人生,实在令人尊敬!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才会敬仰他至今——百年过去了,为官如此,真该让现在的官员们好好学习!

正因为有了坎儿井的滋润,荒漠中才有了这样一片动人绿洲。
绿洲里有不少维吾尔古村,其中一个设置成了景点,进去看了看,人工展览的痕迹太重了,只适合旅游团走马观花。

逛了大半天后,终于等到了最后一个景点——葡萄沟,说实话,这个地方让我颇有些失望。
先是去阿凡提的庄园参观,院子里没什么可看,只有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聪明故事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然后去了一户农家(据说是村长)品尝葡萄,看表演(一共两个人演出),买葡萄干。真实的葡萄园架子很矮,弯着腰才能进去,而景点的葡萄架高高的都是供游客参观拍照的。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比较开心的是新鲜葡萄的味道真的很不错,这里的葡萄都很甜,糖份含量特别高(吐鲁番日照长且降水量小的的独特气候所导致的)。葡萄品种有马奶子葡萄,无核白(我最喜欢吃这个),红葡萄等上百种。
最后就放一张葡萄的照片吧,从新疆回来后,至今没在北京买过葡萄吃,唉,这就是由奢入俭难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