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学时候大多读过这篇《醉翁亭记》,也记住了醉翁欧阳修。因为此文,使得醉翁亭声名远扬,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其它依次为: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盘点了一下,我去过三个)。醉翁亭虽然知名,但今日究竟在何处?却有些印象模糊了。此行安徽滁州,查了一下,才发现醉翁亭就在滁州的琅琊山中——《醉翁亭记》开篇就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仿佛意外邂逅一位老友,欣然计划前往琅琊山,访醉翁亭。
清明后几日,一早就来到了琅琊山(注意,这和五壮士跳崖的河北狼牙山完全是两个地方,别搞错了),门票不菲,95元一人(本地人和学生50元)。
沿着大路前行不远,就看见了路旁的琅琊墨苑,里面多是展览的石刻和题字,最主要的一面墙上当然是《醉翁亭记》了。
浏览后继续前行,听见水声,路旁一个秀气的小潭出现,当然就叫醉翁潭了。潭边植物在晨雾中莹润,看见紫色的小花,看见白色的蝴蝶……潭上有游船,半小时5元,相比北京的公园游船,很是便宜。
再往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醉翁亭景区了,验过门票,入得门来。
转弯就是醉翁亭,亭子的题名为苏东坡手书,只是四周都是建筑,亭子在当中显得很被拘束,有些意外此处并非想象中的豁然开朗与敞亮。亭子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为智仙和尚首建,欧阳修时任滁州太守,在此饮酒赋诗,并取名为醉翁亭。在亭子中静坐了一会儿,时候尚早,再无游人,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打扫亭外地面,听见扫帚的沙沙声……
亭子背后有二贤堂,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旁边有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文章与书法相当益彰,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
从醉翁亭往西,菱溪石南侧,是意在亭。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后人重建后改名为“意在亭”。
此亭西边紧邻的就是影香亭,亭子环绕在水中央,格局很让我喜欢,想夏日此处当格外凉爽。我到的时候亭中有人在打牌歇息,把如此好地作为娱乐之所,实在太会找地方了!此亭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亭子旁的一棵紫玉兰开的极盛,很是美丽!
影香亭北面就是古梅了,传说为欧阳修所栽,也称为“欧梅”,现在看见的梅树是后来补种的。古树后有“梅瑞堂”,是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

这个建筑群的最西边就是欧公祠了,位于醒园内,是由滁县知县陈文权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为人们纪念欧阳修的场所。后来被破坏,如今重建。
从醉翁亭景区出来,顺大路前行右转,就是后建的欧阳修纪念馆了。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一一看来,发现欧阳修1007年出生在四川绵阳,幼年丧父,家中贫困,母亲用荻草作笔,以沙土当纸,教习欧阳修读书作文(这就是“画荻教子”的由来)。后来科举入仕,与范仲淹为友,为庆历新政贡献颇多,为此得罪了守旧派,40岁时被贬滁州。后被启用,50岁的时候主持科考,一改文坛险怪文风,录取了苏东坡弟兄、曾巩等人,使一代平易文风逐渐形成。据说欧阳修还曾因文举荐过苏洵和王安石,如此算来,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六位中,其他人在文章上皆或多或少的得益于欧阳修,难怪称其为“一代文宗”,可敬可敬!
纪念馆外,是陡立石壁,上面刻有文字众多,都书下了对欧公的敬仰之情吧!
要说欧阳修,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叫学者型政治家,不仅政绩很好,还倡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于我而言,对文学家的欧阳修,除了《醉翁亭记》和《秋声赋》外了解并不多,倒是对词人欧阳修更熟悉一些。其名句历历可举:“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次词读来,清丽盈香,就用一幅绽放的紫玉兰来做结尾吧!在欧公诞辰一千年以后,能来访滁州拜谒醉翁,乃幸事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