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主峰高300米,绵延6.5公里,由西而东,状如卧牛,南临尚湖,东伸入城,古有“十里青山半入城,山南尚湖如映带”诗句咏之。因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卒葬于此而得名。
虞山门位于虞山东岭,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抗御倭寇袭扰,是常熟古时七座城关之一,素有“江南小长城”之称,“虞山门”三字为翁同龢的墨迹。本打算爬爬虞山,但来常熟的前两日刚从黄山下来,爬山后遗症严重,于是就在城楼下远眺了一下,想想是一九九三重修的,不去也罢。比较有趣的是城墙下的城楼,也叫阜城门,呵呵。
虞山上埋葬的名人不少,其中就有言子墓:言偃,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贞定至二十六年(前443年),是孔子的学生。
从山脚的牌坊一路上行,发现墓在半山,我还是要爬山,腿疼啊,辛苦!路上看见了牌坊上的“南方夫子”的字样,有点奇怪,回来查资料:言子是孔子的十个优秀学生之一,擅长文学,因为他是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
“南方夫子”。
说到虞山的来历,当然要说到仲雍,他的墓地就在旁边,于是前往。估计没找到捷径,从言子墓下来山脚,又爬了半程山才到仲雍墓,好不辛苦!
仲雍是谁呢?则要说到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后称周太王),太王有三个儿子,最喜欢老三的儿子姬昌,意欲传位给他。二儿子仲雍与大儿子泰伯很识相,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来到常熟一带,与民并耕。
当地人民拥戴泰伯为勾吴之主,后来仲雍继位。仲雍的曾孙的弟弟被武王封国于周之北夏墟——虞(今山西省运城县附近),称“虞仲”,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要解释清楚这些关系实在是太困难!总之,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埋葬他的山也因此得名虞山。
从仲雍墓下来,能看见不少历代石刻,还能俯瞰城内的方塔。这座塔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俗称方塔。现在也是常熟城区内的著名标志。
下到山脚,不远处就是读书台,传说为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下面来介绍一下这位太子:萧统(501-531),武帝长子,立为太子,未即帝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是南朝梁文学家。
读书台旁边的小卖部兼卖门票,五元。穿过月洞门,就看见一个小小凉亭般的建筑——读书台。围墙外就是一个小学,能听见朗朗读书声。
读书台公园可看出不多,有些石刻字迹等,除了几个打牌的闲人外,再无游人了。
从读书台出来,已是黄昏。回望虞山,感慨其丰富的历史与人文。
我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尽量多的去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欣赏风景固然是一方面,但寻访人文也往往别有收获。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游学让我受益非浅。想想很多地方,也许今生就去这么一次,又怎能不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更多的了解它呢?哪怕是生活了多年的北京,也总有新的发现,所以我会对着北京当地人开玩笑:“我至少比70%的北京人更了解北京!”,而对方也欣然承认。
或许就是这样的想法,精彩着我的每一段旅行,也算乐在其中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