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貌与才情,让她名动秦淮。她着男装,清丽而机敏,结识复社、东林之士,曾经的交往是抗清殉国的陈子龙。
她以24岁的韶华嫁给了60花甲的他——他,一代名儒,有出众的的才学与政见。在我闻室、在绛云楼……留下他们恩爱佳话。
但好景不长,清始明亡。她有志殉国,提绳握刀问他走法,他选投水而去。是夜,他和她放舟西湖,最后共饮,她举杯:“与君相识,生而无憾,与君同死,死而无憾。”他豪情相和。待投水时,他伸手探水面有难色:“奈何水太凉!”,竟然作罢,让她以为耻。
他不甘心归隐去往清朝为官,心高气傲的她不愿跟随留在西湖。他在她心中的光环退去了——不过是一个晚节不保的老头,失望的她有了新的情人。他仕途不得意告老还乡,和她重聚,他的儿子不放过她失节之事,他却宽容了:“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或许因为自己有几分愧疚?
她感叹之余和他言归于好,和他一直暗中抗清,并且生下一女。不料数年后他被官司牵连入狱,她不顾病体到官衙求情“誓上书代死,否则从死。慷慨首途,无剌剌可怜之语”他终得以获释,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她以一生青春作陪,陪他从60岁到83岁,他去了。而她却被他的族人逼迫,怕她沾染家财,她从容的请族人稍等,愤然以三尺白绫自尽——最后一次无言的抗争。朝廷却大加赞赏给她节妇之名,九泉之下,她当报之以嗤鼻一笑。
依稀还是当年的西湖么?“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是他的赞美。茫茫红尘中她毅然选择了他,猜中了开始却没猜中结局,袁枚曾经感叹:“伪名儒不如真名妓”,其实如与不如,只有她心中知晓了。
——2006.4
再读柳如是与钱谦益的故事,有感。
***********************************************************************
写完上文一年半后,无锡常熟的行程,让我又重温了这段故事。先是在无锡的东林书院看到了钱谦益的名字,然后到常熟后得知钱谦益和柳如是都葬在虞山脚下,于是计划去看看。
出租司机对我要去的地方很陌生,也很奇怪我为什么来找这两人的墓地,一路追问不休:
司机:“他是做什么的?很有名吗?”
我:“算学者吧。”
司机:“什么朝代的人?”
我:“明末清初。”
司机:“另一个人是谁?”
我:“他的夫人。”
司机终于满意他能发表意见了,笑道:“就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出色的女人!”
我:汗~~~~~~~~~~
在地图标识的道路上来回跑了一圈也没有看见墓地的踪影,更没有任何指示牌。隐约看见路旁的庄稼地里有水泥亭子的一角,就让司机停车,我自个去寻访吧。

在路旁地间茂密的树丛中,终于看见了一个后立的墓碑:钱谦益墓。顺着植物间的小道前行,迎面撞上一张蜘蛛网!看来此地非一般的清净!纪念亭后是他的墓,很荒芜。
钱谦益是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入清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生平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511775.html?si=1&wtp=wk

隔水相望的远处也有一亭,估计是柳如是墓了,于是前去。西行50米,同样的植物从中,见到了柳如是的墓地。柳如是名隐,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墓碑之上就写的“河东君”,因为钱家家族不容,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只能隔水遥望了。
生平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414756.html?si=5
http://www.365road.com/guide/readnews.aspx?newsid=87435
驻足良久,辞别柳如是墓,去往尚湖边,总想起一个兰缎儒衫青巾束发的翩翩公子,一转眼又是音律书法无不通晓的俏丽佳人,岁月恍惚而去……如今只剩这浓荫中的一抔黄土,空留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
加载中,请稍候......